近期,水利部组织完成了2024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并发布了监测成果。结果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0.19万平方公里,较2023年减少2.57万平方公里,减幅0.98%。同时,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比也由2023年的34.54%下降到34.26%,水土保持率则由72.56%提高到72.83%。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正在稳步好转,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片来源: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及时掌握水土流失状况,反映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水利部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美丽中国建设。在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呈现出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的良好态势,生态环境稳中向好,水土保持率进一步提升。
从水土流失的类型来看,我国水力侵蚀面积105.10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55.0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0.39%和59.61%。与2023年相比,水力侵蚀面积减少了2.04万平方公里,减幅1.90%;风力侵蚀面积减少了0.53万平方公里,减幅0.34%。水力侵蚀减少的面积和减幅均高于风力侵蚀,显示出我国在水力侵蚀治理方面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效。
在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方面,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等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其中,京津冀地区减幅最高,达到2.48%,是全国平均减幅的2.53倍。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区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的减幅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我国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区域协调性和整体性。
同时,从重点关注区域来看,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三峡库区等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23年也有所减少。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幅也较为显著。以风力侵蚀为主的三北地区减幅为0.73%,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适用范围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水土流失面积也有所减少。
此外,从大江大河流域来看,我国主要江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均呈好转趋势。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及东南诸河、西南诸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总面积有所减少,且各流域的减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彰显出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对改善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全国人为水土流失发生率和侵蚀强度也持续下降。人为扰动地块水土流失发生率降至46.65%,较2019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比也由2019年的31.52%下降到15.84%。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在人为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