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2日植树节之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亮出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简称“三北”工程)攻坚战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作为全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内蒙古在“三北”工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介绍,截至发布会前夕,内蒙古已圆满完成“三北”工程攻坚战的阶段性任务,共计完成工程建设2442万亩,防沙治沙任务1954万亩,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内蒙古在创新工程融合机制上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在具体工作中,内蒙古创新性地实现了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建设的有机结合,推广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化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板上光伏发电为当地提供了清洁的能源,板下种植和板间养殖则为农牧民增加了收入来源,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为了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内蒙古还创新了多元投入机制,构建了以国家投入为主、自治区配套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1+N”多元化投入体系。通过设立防沙治沙基金、成立防沙治沙基金会、开展公益治沙等多种方式,内蒙古自筹防沙治沙资金超过110亿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在推动“三北”工程的过程中,还充分考虑了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去年,内蒙古累计发动6万多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劳务报酬。据统计,去年共发放劳务报酬8.5亿元,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
此外,内蒙古还进一步推广了赤峰市翁牛特旗探索出的“以路治沙”模式。通过建设连接乡镇所在地的穿沙公路,用草方格等工程措施将路两侧的流沙锁住,既方便了交通出行,又有效治理了沙漠化。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建设穿沙公路510公里,带动治沙面积达到95万亩。
对于未来,“三北”工程的攻坚战仍在继续。内蒙古计划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000万亩以上,并大力推动以路治沙、以工代赈等模式的扩面增效,带动更多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同时,内蒙古还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工程机械化,力争使机械治沙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国家林草局对内蒙古在“三北”工程中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内蒙古继续发扬改革精神、拼搏干劲,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荒漠化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此次植树节发布会不仅展示了内蒙古在“三北”工程中的辉煌成就,也彰显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家园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