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的“中国天眼”(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会上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截至2024年11月,FAST——这座位于中国贵州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已发现超过1000颗脉冲星,这一数量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脉冲星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超越了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彰显了中国在天文科研领域的全球领导力。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姜鹏在研讨会上详细介绍了FAST自正式开放运行四年以来的卓越表现。他表示,FAST不仅在脉冲星探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在快速射电暴、中性氢探测、纳赫兹引力波研究等多个前沿领域实现了多项重要原创性突破。其中,脉冲星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不仅发现了最短轨道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还捕捉到了纳赫兹引力波信号的初步证据,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宇宙的极端物理过程、验证广义相对论理论框架以及探索宇宙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脉冲星,作为宇宙中一种极端致密的天体,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它们以稳定的周期性发射电磁辐射,是研究极端物质状态、检验广义相对论、探测低频引力波的理想对象。FAST凭借其无与伦比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在脉冲星探测领域大放异彩,不仅发现了大量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还极大地丰富了脉冲星的种类和数量,为脉冲星的形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
会上,来自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的天文学家分享了利用FAST开展的脉冲星研究项目的最新进展。国家天文台韩金林团队的FAST银道面脉冲星快照巡天项目,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成功发现了众多新的脉冲星候选体;清华大学/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团队的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项目,则利用FAST的宽视场优势,对多个天文现象进行了同步观测,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北京大学/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团队的脉冲星测时阵列项目,旨在通过精确测量脉冲星到达时间的变化,探测低频引力波信号,为广义相对论的检验提供了新的途径;新疆天文台研究员王娜团队则专注于脉冲星物理与演化研究,揭示了脉冲星内部结构和演化机制的诸多新特征;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潘之辰等开展的球状星团脉冲星巡天项目,更是为理解星系中脉冲星的分布和形成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望未来,姜鹏透露,FAST将进一步提升其观测能力,计划在望远镜周围增设辅助天线,以提高望远镜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能力。这一技术升级将极大增强FAST在射电暂现源定位和综合孔径成像方面的能力,为实现FAST科学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他强调,灵敏度和覆盖天区的提升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脉冲星样本库,提高发现罕见天体的概率,如特殊脉冲星及脉冲星—黑洞双星系统等,这将全面革新我们对中子星演化的认识,揭示不同类型和状态下脉冲星的物理特性,开启在强引力场中检验广义相对论的新纪元。
FAST的辉煌成就不仅是中国天文科研实力的体现,也是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追求科学真理的共同财富。随着FAST观测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天文研究中,FAST将继续引领国际天文研究的新潮流,为人类揭开更多宇宙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