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进一步压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构建安全可信的网络食品消费生态,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京东、美团、拼多多、抖音电商、小红书、淘宝、微信小店、快手电商等八家头部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企业,共同发起并签署《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管理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此举标志着我国网络食品治理从“政府监管”向“社会共治”迈出关键一步,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聚焦六大核心领域,推出“硬核”管理措施
《公约》以强化平台企业自律管理为切入点,针对网络食品交易中的资质审核、行为监测、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提出六项系统性举措,形成覆盖全链条的治理框架。
其一,严把入网资质审核关。平台需通过政务数据核验、视频核验、经营地址定位验证、现场确认等多维度手段,对入网食品生产销售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信息进行交叉比对,确保“证照真实、人证一致”。某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其新上线的“AI证照识别系统”可在3秒内完成信息核验,错误率低于0.1%。
其二,全覆盖动态监测销售行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平台将对网售食品的标签标识、宣传用语、消费评价等信息实施24小时智能巡查。例如,某平台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筛查“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违规内容,2024年第三季度累计下架问题商品链接12万条。
其三,建立跨平台“黑名单”共享机制。八家平台将协同构建入网经营者信用档案,对因食品安全问题被处罚的主体实施账号封禁、信息互通等联合惩戒措施,防止其通过“换马甲”重返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某“黑名单”系统已拦截高风险商家申请超5万次。
其四,强化执法协查与证据固定。平台需配合监管部门建立数据调取绿色通道,对涉嫌违法行为的线索及时留存电子证据。某平台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发的“区块链取证工具”,可将关键证据实时上链存证,确保执法链条可追溯。
其五,畅通消费者监督渠道。通过设立专属投诉入口、推行“48小时响应机制”、定期公开治理报告等方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某生活服务类平台2024年第三季度处理食品类投诉量同比下降37%,用户满意度提升至92%。
其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要求平台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专项基金,用于技术升级、人员培训及应急处置;同时将食品安全纳入商家考核体系,对违规行为实施扣分降权、流量限制等处罚。
监管部门多措并举,推动公约落地见效
为确保《公约》从“纸面承诺”转化为“行动自觉”,市场监管总局将构建“督导-评估-反馈”闭环机制。一方面,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专项整治行动等方式,对平台履责情况开展常态化监督;另一方面,针对高风险领域如生鲜冷链、保健食品等开展飞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依法从严处置。此外,监管部门还将定期组织平台企业开展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培训,并发布典型案例警示行业。
“网络食品安全治理需要政府、平台、商家、消费者四方协同。”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公约》的签署,既是对平台主体责任的再强化,也是对行业治理能力的再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更多平台加入自律体系,并探索与跨境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的治理衔接,构建覆盖全场景的食品安全防护网。”
行业响应:从“被动合规”到“主动治理”
《公约》发布后,多家平台企业迅速行动。某电商平台宣布投入1亿元用于升级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神秘抽检;某外卖平台推出“阳光厨房”项目,通过直播后厨操作、公示食材溯源信息等方式增强透明度;某社交电商平台则上线“食品安全知识库”,为消费者提供选购指南与维权工具。
专家指出,随着《公约》的深入实施,网络食品行业将加速向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技术驱动的治理手段将大幅提升违规成本,倒逼商家合规经营;另一方面,跨平台协同机制将打破“数据孤岛”,形成“一处失信、全网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
结语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网络食品交易已成为民生消费的重要场景。此次八家平台的集体承诺,不仅为行业树立了自律标杆,更彰显了我国在数字治理领域的创新探索。随着监管科技的不断升级与社会共治体系的完善,网络食品安全的“防护网”将越织越密,为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