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在浙江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垄行厅举行。会上,一项关于“以互联网公益高质量发展服务网络强国建设”的调研成果正式发布,系统揭示了互联网公益在推动网络强国战略中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特质,为全球数字时代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实践路径:四大方向构建公益新生态
调研显示,互联网公益正通过四条核心路径服务网络强国建设,形成技术驱动、文化引领、治理融合、全球对话的立体化格局。
其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公益事业。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公益项目实现精准化匹配与透明化管理。例如,某公益平台通过AI算法分析受助者需求,将救援物资配送效率提升40%;区块链技术确保善款流向全程可追溯,消除公众信任壁垒。
其二,优质内容涵养慈善文化。互联网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形式传播公益理念,推动慈善文化融入网络文明建设。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益主题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亿次,用户参与公益问答互动超20亿人次,形成“人人可参与、时时可学习”的慈善文化氛围。
其三,社会治理拓展公益边界。互联网公益深度融入基层治理,通过“线上提案-线下响应”机制解决社区难题。例如,某城市依托公益平台发起“老旧小区改造”众包项目,居民线上投票决定改造方案,线下协同施工,实现治理效率与居民满意度的双提升。
其四,中国公益观推动全球共识。中国互联网公益模式通过“一带一路”数字合作向海外输出,在东南亚、非洲等地落地多个公益项目。例如,某平台开发的跨境公益捐赠系统支持多语言实时结算,2025年已覆盖30个国家,助力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创新特质:六大突破重塑公益形态
调研指出,在政府统筹、社会协同与技术驱动下,互联网公益呈现六大创新特质,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技术融合打破数据孤岛。AI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公益资源智能调度,某平台整合民政、医疗、教育等部门数据,构建“困难群体需求图谱”,使救助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
信任机制构建坚实基石。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公益全流程,捐赠记录、项目进展、效果评估等信息实时上链,公众可通过手机端查询,信任成本降低60%以上。
行动模式从“事后救助”转向“事前干预”。借助物联网设备与预测模型,公益组织提前识别灾害风险、健康隐患等问题。例如,某山区通过安装地质监测传感器,在泥石流发生前12小时预警,成功转移居民2000余人。
赋能模式从“给予”升级为“造血”。互联网公益平台推出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项目,帮助受助者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数据显示,参与电商培训的农户年均收入增长35%,公益项目长期效益显著提升。
参与行为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公益场景与社交、支付、娱乐等应用无缝衔接,用户通过步行捐、阅读捐、消费捐等“碎片化”方式参与,2025年日均公益参与人次达1.2亿。
协同治理体系高效运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形成“决策-执行-反馈”闭环,某公益项目通过多方协同将审批流程从30天压缩至7天,资源利用率提高50%。
调研背景:探索数字时代公益新范式
据悉,本次调研于2025年初启动,旨在系统梳理互联网公益与网络强国建设的内在联系,为政策制定与行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调研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访谈机构超200家,收集案例500余个,形成数据模型与评估指标体系。
专家指出,互联网公益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其通过“连接-信任-赋能-共生”的链条,将数字红利转化为社会福祉,为网络强国建设注入人文温度与可持续动力。
结语
在数字技术深度重塑社会的今天,互联网公益正成为连接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的关键纽带。此次论坛发布的调研成果,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数字公益领域的领先实践,更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技术向善、治理创新、文化包容”的中国路径。未来,随着5G、元宇宙等新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公益有望进一步突破边界,构建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全球公益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