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网讯 www.bianji.com (通讯员 曹智)在航空管制系统中,高度管理是确保飞行安全的核心要素。空管人员通过精确的高度指令和监控,为航空器构筑起立体的安全防线。
高度层配备:空域容量的科学规划。空管部门根据飞行规则和空域结构,建立了精密的高度层配备体系。在8400米以下空域,每隔300米设置一个高度层;8400米至8900米之间采用500米间隔;8900米以上实施缩小垂直间隔标准,每300米一个高度层。这套体系使空管人员能够合理分配高度资源,在确保安全间隔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空域容量。空管通过雷达监控和高度指令,确保航空器严格保持在指定高度层飞行。
过渡高度与高度表拨正:空管指挥的关键节点。过渡高度是空管指挥中的重要基准面。当航空器上升通过过渡高度时,空管会指令驾驶员将高度表基准从修正海压拨正到标准海压;下降过程中,则在过渡高度层下达拨正指令。这个看似简单的程序,实则是防止高度误差的关键环节。空管需要准确提供当地气压值,确保航空器高度表显示与管制指令保持一致,避免因基准不同导致的高度。
决断高度与复飞指令:进近阶段的最后防线。在进近管制中,决断高度是空管监控的重要节点。当航空器下降至决断高度时,塔台管制员必须确认航空器是否建立足够的目视参考。如机组报告"跑道未见",管制员需立即发出复飞指令,指挥航空器中止进近并上升到指定高度。空管通过精密进近雷达和目视观察,为进近中的航空器提供双重监控。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这一职责显得尤为重要,空管员的及时判断和准确指令往往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
最低安全高度:空管指挥的底线标准。各管制扇区都设有最低安全高度,这是空管指挥不可逾越的底线。在发布指令时,空管必须确保航空器在任何时间、任何位置都高于该区域的最低安全高度。区域管制员在计算航路最低安全高度时,需综合考虑航线两侧25公里范围内的最高障碍物,山区保持600米、平原保持400米超障余度。进近管制员则要熟练掌握各扇区的最低引导高度,确保指令的绝对安全。
高度层灵活使用:空管流控的重要手段。空管通过合理分配和使用高度层,有效实施流量管理。在航路拥堵时,空管可采用"高度层互换"等方法优化空域使用效率。当遇到特殊空域用户或天气绕飞时,空管需要动态调整高度层分配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运行效率。
现代空管系统还实现了高度层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缩小垂直间隔,使可用高度层数量显著增加,为流量管理提供了更多灵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