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第一届水稻科技大会在杭州召开:聚焦科技创新,共谋粮食安全新路径

2025-10-21 08:20:00 来源: 编辑网
  ——籼粳杂交稻成主流,全国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保障粮食安全  2023年10月19日,第一届水稻科技大会在浙江杭州隆重开幕。本次大会以水

  ——籼粳杂交稻成主流,全国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保障粮食安全

  2023年10月19日,第一届水稻科技大会在浙江杭州隆重开幕。本次大会以“水稻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汇聚了全国水稻领域顶尖专家、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水稻遗传育种、智慧农业、产业升级等前沿议题。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在镉低积累水稻新品种培育、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优势、智慧稻作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籼粳杂交稻品种正成为我国水稻育种的主流方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

  籼粳杂交稻引领育种革命,多领域技术突破赋能产业升级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水稻研究所负责人介绍,我国水稻科技近年来在三大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镉低积累水稻育种取得突破。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研团队成功解析水稻镉吸收转运机制,培育出镉积累量显著低于国家安全标准的新品种,为重金属污染区稻米安全生产提供解决方案。

  二是无融合生殖技术破解杂种优势固定难题。 该技术通过植物生殖细胞的无性繁殖,实现杂交水稻“自留种”,大幅降低制种成本,目前已在实验室阶段取得关键进展,未来有望颠覆传统杂交稻产业模式。

  三是智慧稻作技术加速落地。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国已建成全球领先的智慧稻作示范基地,实现从播种到收割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亩均增产10%以上,同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0%。

  值得关注的是,籼粳杂交稻凭借其强大的杂种优势,正成为我国水稻新品种培育的“主力军”。与传统籼稻或粳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兼具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亩产可提升15%-20%,且米质达到国标一级标准。目前,全国已审定籼粳杂交稻品种37个,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覆盖长江中下游、华南等主要稻区。

  六大分论坛聚焦前沿,60余位专家共话未来

  本届大会设置1个主会场和6个分论坛,涵盖水稻学科战略、产业发展、科技前沿、国家平台建设、青年学术交流及期刊高质量发展等主题。会议期间,6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水稻遗传育种、基因编辑、逆境生理、病虫害抗性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高效智能稻作技术、稻米精深加工、质量安全与绿色发展等产业需求展开深度研讨。

  在“水稻科技前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指出:“水稻育种已进入‘分子设计’时代,通过精准编辑基因,可定向培育抗虫、耐盐碱、高营养的超级稻品种。”而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则强调:“智慧农业是未来方向,需加快传感器、无人机、机器人等技术与稻作生产的融合,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精准化转型。”

  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构建全产业链创新生态

  与会专家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籼粳杂交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倡议》,呼吁组建全国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协作大团队,整合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及农户力量,开展全产业链协同攻关。重点任务包括:

  强化基础研究:挖掘产量、抗性、品质等关键基因,解析其调控网络;

  创制新种源:利用基因编辑、远缘杂交等技术,培育突破性杂交稻组合;

  推动技术应用:建立覆盖育种、种植、加工、流通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加速成果转化。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表示:“我国水稻单产已连续多年停滞不前,气候变化、病虫害频发等挑战加剧。通过籼粳杂交稻的推广和智慧稻作的普及,有望在未来5年内实现亩产再提升10%,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科技保障。”

  15位院士领衔,450余名专家共绘稻作新图景

  本次大会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主办,规模创国内同类会议之最。参会代表包括15位两院院士、120余家涉农院校及科研单位的450余名专家,以及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3家农业科技期刊、31家涉农企业的负责人。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水稻科技成果展,集中展示基因编辑育种、智能农机、稻米深加工等领域的最新技术产品。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高士军总结道:“本次大会既是我国水稻科技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我们将持续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助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结语

  从“吃饱”到“吃好”,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我国水稻科技正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变革。第一届水稻科技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水稻领域进入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新阶段。在科技赋能与全产业链协作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稻作必将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634.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AI自助写稿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