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0日,备受瞩目的科学家创新大会将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作为全球科技界的重要盛会,本届大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汇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企业领袖及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与协作。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发布会上强调:“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本次大会将成为科技智慧碰撞与务实合作的国际枢纽。”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多元议程:前沿成果发布与热点议题深度探讨
据大会组委会负责人韩秀月介绍,本届大会设置“主旨演讲+圆桌论坛+平行论坛+成果展示”四大核心板块,覆盖科技全链条。
在主旨演讲环节,20余位两院院士及国际知名学者将围绕人工智能伦理、新能源技术革命、基因编辑与生命科学等议题展开分享。开幕式上,《2025中国大数据产业白皮书》将正式发布,系统梳理中国数字经济转型路径,为全球产业升级提供“中国方案”。
针对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的痛点,大会特别设置两场圆桌论坛:其一聚焦“科技金融赋能硬科技突破”,探讨风险投资、政策性贷款如何支持量子计算、深海探测等“卡脖子”技术研发;其二围绕“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升级”,分析AI在制造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路径。
此外,10场平行论坛将同步启动,覆盖智能装备、绿色低碳、农业科技、生命科学等十大领域。例如,“智能装备论坛”将发布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标准;“绿色低碳论坛”将探讨碳捕集与储能技术的产业化路径。组委会表示,平行论坛旨在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应用-资本对接”的全链条协作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成都机遇:科技创新量质齐升,赋能未来产业
本届大会选址成都,既是对其科技创新实力的认可,也蕴含对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期待。数据显示,四川省科技创新产出持续领跑全国:截至2025年10月,全省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94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9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4万家。成都作为西部科创中心,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大会将深度对接四川省“9+X”未来产业技术领域(涵盖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通过“项目路演+人才对接会”形式,为本地引入高端科研团队与产业化项目。组委会透露,已有30余个硬科技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涉及智能传感器、合成生物学等领域,预计带动投资超50亿元。
“科学家创新大会从雄安到成都,始终以解决具体科技问题为导向。”倪光南指出,本届大会特别设立“科技难题揭榜挂帅”环节,面向全球发布10项重大技术需求,涵盖芯片制造、深海资源开发等“卡脖子”领域,单项奖励最高达1亿元。
全球协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本届大会强调“开放协作”与“自立自强”并重。一方面,通过国际科学家联席会议、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促进中美、中欧在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等领域的联合攻关;另一方面,依托中国完备的产业链优势,推动国产大模型、高端装备等技术的迭代落地。
“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动权。”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兰娟院士表示。据悉,大会期间将签署多项国际合作协议,包括中非农业科技联合实验室、中欧新能源标准互认框架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复制的技术创新模式。
展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可持续发展未来
随着大会筹备进入倒计时,成都已做好迎接全球科技精英的准备。从天府国际机场的“科技长廊”到会场内的AI同声传译系统,处处彰显着“创新之城”的活力。主办方表示,本届大会预计吸引超5000名参会者,发布百项前沿成果,促成千亿级合作意向,成为近年来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科技盛会之一。
“当科学家精神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新质生产力必将迸发出巨大能量。”倪光南院士的总结,为这场科技盛宴定下了基调。2025科学家创新大会,不仅是一场智慧的碰撞,更是一次向未来进发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