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在十一档热映,作为三国历史爱好者与影视故事策划从业者,笔者第一时间走进影院,观影前对故事已有大概了解,又因易中天老师以监制 + 编剧身份坐镇而满怀期待。不少历史创作者和三国文化爱好者也翘首以盼,盼其能斩获高票房,让三国题材再度火爆。然而,观影之后,笔者深感影片虽有亮点,但故事维度存在三大可惜之处。

亮点:细节考据与画面之美
影片在细节考据和画面呈现上可圈可点。器物道具、人物服饰等细节设计十分到位,片尾那一长串常平香炉、汉代环首刀等各地博物馆的参考文物便是明证。洛阳风貌与汉家宫阙的画面美轮美奂,战争场面也值得肯定,为观众营造出了一个真实而又富有历史质感的三国世界。这些精心打造的细节,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时代。
可惜之一:故事散乱,缺乏聚合张力
故事试图构建曹操、袁绍与汉献帝刘协的核心三人关系,实则只是曹操与袁绍、曹操与刘协两组人物关系,且这两组关系之间关联与纠葛甚少。经典电影如《霸王别姬》《投名状》,三人组每两人之间都有强关联,极具戏剧张力。而《三国的星空》的三人人物关系未能聚合强化戏剧张力,两组不能产生合力的人物关系,让故事走向散乱。
历史片和传记片常犯的另一错误是呈现事件过多却无强有力的逻辑关联。《三国的星空》中,曹操讨伐董卓、迎天子入许昌、袁曹官渡之战几件大事逻辑关联不足,电影也未做好呈现,使得故事显得松散。相比之下,《长安三万里》堪称榜样,它巧妙建立现实与浪漫互为镜像的人物关系,通过高适在击败吐蕃的战役间隙中回忆出李白的一生,破开了文人题材影视剧文戏平淡的困局,让人物漫长的一生有了紧张感,故事紧凑,对观众的吸引力成倍增加。
从故事结构维度看,《三国的星空》无需从讨伐董卓开始讲起,可将故事聚焦在官渡之战的几个月中,以曹操和袁绍这一对人物关系为核心,通过曹操率兵解白马之围、双方对垒官渡、偷袭乌巢等情节构建三幕式结构,以郭嘉与曹操对话回忆袁绍往事的方式解码袁绍为人性格以及战略战术,将曹操与袁绍少年交往、盟誓讨董等一生往事带出,这样的结构或许能让故事更加紧凑和精彩。
可惜之二:人物缺魂,主题缺乏穿透力
影片中第一主人公曹操灵魂缺失,易中天老师塑造的曹操灵魂是忠于汉室、“要为曹操正名”,但这个主题在多数人看来既不可信,更不讨喜。历史故事的影视创作,故事的当下性和主题的穿透力至关重要。忠于腐朽而必将灭亡的汉室,毫无当下性与说服力,更何谈生命力与穿透力。与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相比,差距甚远,也不及马伯庸老师《长安的荔枝》与《太白金星有点烦》等近作中对职场牛马的代入和共情。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才是曹操的本色。如果故事中塑造的曹操,是眼看汉室腐朽、天下大乱,勇于挺身而出、收拾残局,不惧当世骂名、遗臭万年,不惜与故友袁绍反目成仇,不在乎忠于汉室的虚名,孜孜以求的是整个天下万民安居乐业,这可能更符合曹操的形象,也更能赢得今天观众的认同。
可惜之三:呈现少真诚,回避历史争议
在自媒体时代,消费者的真实口碑成为电影制胜的关键。口碑带来的红利可能有延迟效应,但绝不会缺席。《三国的星空》若要做系列电影,第一部片尾已放出第二部《赤壁》的彩蛋,就更应尽力做好第一部的口碑。
然而,影片在呈现历史事件时存在回避争议的问题。影片中呈现的历史事件,如孤军追击董卓、迎接落难的天子,是曹操人生最光辉的几抹亮色,编剧甚至不惜将少年曹操与袁绍抢人家新娘子的故事改成偷“常平香炉”,只为给曹操洗刷污点。但电影讲述的十年间,曹操两屠徐州、“凡杀男女数十万人,泗水为之不流”,因睡了张绣婶婶引发血案、导致长子曹昂爱将典韦被杀,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掘梁孝王等墓筹集军饷,杀董承后不顾刘协求情杀死有孕在身的董贵人,官渡之战坑杀袁军降军士卒七万余人等事件却只字不提,甚至电影中连袁绍都是最后被曹操放走的。这种回避争议的呈现方式,缺乏真诚,难以赢得观众的真正认可。
《三国的星空》虽有细节考据和画面之美,但在故事维度存在故事散乱、人物缺魂、呈现少真诚三大可惜之处。希望后续作品能够吸取教训,在故事构建、人物塑造和历史呈现上更加用心,为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真实、有深度的三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