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金融业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风险抵御能力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规模跃升:全球金融版图中的中国坐标愈发清晰
“十四五”以来,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规模突破500万亿元大关,五年间年均增长9%,稳居全球最大信贷市场和第二大保险市场。这一增长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反映在结构优化中:信托、理财、保险资管等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近100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多元化资产管理格局加速形成。
在全球金融竞争格局中,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全球1000强银行榜单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中我国占据6席,头部机构优势凸显。与此同时,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球前50大银行中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保险公司中半数已进入中国市场,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
改革深化:多层次体系激活服务效能
金融业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完善。大型金融机构作为行业“主力军”和“压舱石”,在服务国家战略、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小机构则立足区域特色,深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形成“大而强”与“小而美”协同发展的格局。
开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通过放宽外资准入、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我国金融业吸引全球优质资源的能力显著增强。外资机构在华展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从传统银行业务拓展至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为市场注入新活力。此外,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突破,跨境支付、结算等便利化水平提升,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
风险可控:筑牢金融安全“防火墙”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金融业坚持稳中求进,风险防控能力实现质的提升。主要监管指标持续优化: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充足率等关键数据均处于“健康区间”,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规模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行业资本和拨备总额超过50万亿元,风险缓冲垫进一步增厚。
值得关注的是,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穿透式监管和全流程监管能力增强。通过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完善微观监管机制,行业抵御冲击的韧性显著提升。例如,针对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监管部门提前布局、精准施策,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积聚。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监管框架逐步健全,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为行业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服务实体:金融“活水”润泽高质量发展
金融业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资金流向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数据显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以上,绿色信贷规模突破30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覆盖面持续扩大。科技金融、养老金融等新兴领域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持。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金融资源进一步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通过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乡村振兴、小微企业等领域获得更多资源倾斜。例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十三五”末下降超1个百分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展望未来:以改革创新赋能新征程
站在“十四五”后半程的关键节点,金融业正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深层次的改革、更精细化的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融业需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同时,需统筹发展与安全,在扩大开放中筑牢风险防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强支撑。
此次发布会传递的积极信号表明,我国金融业已具备坚实基础和充足底气应对各类挑战。随着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创新动能不断积聚,金融业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推动绿色转型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