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人民科学家归国七十周年及航天公益事业发展三十周年,一场以“传承科学精神,赓续航天薪火”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近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及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钱学森亲属代表等百余位嘉宾齐聚一堂,通过展览、研讨等形式共同追忆钱学森的科学人生,探讨其思想遗产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启示意义。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为国铸剑”展览揭幕:70余件实物再现奋斗历程
活动现场,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主题展览正式揭幕。展览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为基础,精选70余幅历史照片、近80件(套)实物展品,系统梳理了钱学森从冲破重重阻力归国投身建设,到主持“两弹一星”研制、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壮阔历程。
其中,首次公开亮相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打印稿成为焦点。这份撰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手稿,记录了钱学森将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拓展至社会、经济、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展览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动态呈现其提出的“社会系统工程”理论框架,揭示了这位战略科学家打破学科壁垒、以整体观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远见卓识。
“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代科学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生动诠释。”主办方负责人表示,展览旨在通过实物与文献的对话,让公众近距离感受钱学森“科学报国”的赤子情怀。
“钱学森书屋”全国落地:航天公益赋能教育创新
作为纪念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中国航天基金会同步发布了航天公益三十周年成果。自1993年成立以来,该基金会始终以“助力航天强国建设,普及航天科学文化”为使命,其中“钱学森书屋”建设项目尤为引人注目。
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建成12座“钱学森书屋”,覆盖北京、上海、甘肃、海南等地的中小学及科普场馆。每座书屋均配备航天主题图书、互动展项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定期邀请航天专家开展科普讲座。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旁的书屋内,学生们可通过VR技术“亲历”火箭发射现场;海南文昌的书屋则结合当地航天旅游特色,开发了“小小航天工程师”实践课程。
“这些书屋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站,更是精神火种的播种机。”中国航天基金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计划联合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在“十四五”期间将书屋数量扩展至50座,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跨领域对话:科学精神如何照亮未来之路
在活动研讨环节,科技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及科学文化传播者围绕“钱学森思想的当代价值”展开跨界对话。有专家指出,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理念,强调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破解当前科技创新中的“孤岛效应”具有重要启示;另有学者结合航天工程案例,分析其系统思维在应对气候变化、智慧城市建设等全球性挑战中的应用潜力。
钱学森亲属代表在发言中回忆,钱老晚年仍坚持阅读前沿科技文献,并常与青年科研人员探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他始终相信,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开放与包容”。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共鸣,多位高校校长表示将把系统思维培养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通专结合”的创新人才。
薪火相传:七十年归国路映照新时代征程
1955年的深秋,钱学森历经五年艰难归国,开启了用科学服务人民的壮丽人生。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航天事业已迈入创新发展“快车道”,而钱学森留下的精神财富仍如明灯指引前行。
活动主办方表示,此次纪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中国科协将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设立“钱学森科学精神研究专项”,系统挖掘其思想遗产;上海交通大学则宣布启动“钱学森图书馆数字化升级工程”,利用三维建模、区块链等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科学教育平台。
“从归国船上的那句‘我将尽我所能建设我的国家’,到今天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品格,钱学森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年科研人员感慨道,“新时代的科学家,既要传承老一辈的报国志向,更要以开放视野推动交叉创新,这才是对先辈最好的纪念。”
随着“为国铸剑”展览的持续开放与“钱学森书屋”的全国推广,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仍在继续。它提醒着人们: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唯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方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