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通过盘活存量资源、扩大增量供给、创新消费场景等多元方式,破解体育场地供给不足、消费需求待释放等难题,为体育产业注入新动能。这一系列政策旨在以体育消费为牵引,推动产业升级与公共服务优化,助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盘活存量资源:让“沉睡空间”变身活力运动场
《意见》明确鼓励依法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闲置资源改造为体育运动空间,同时要求系统梳理公园绿地、旧厂房、桥下空间等“沉睡资源”,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例如,将废弃工厂改造为篮球馆、攀岩基地,或利用桥下空间建设健身步道、街舞广场,既能降低建设成本,又能为城市增添运动活力。
在公共服务层面,政策提出加大公共体育场馆、校园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力度,并鼓励经营性场馆定期开展公益开放。通过统一改造和智慧化管理,如引入人脸识别入场、客流监测系统等,提升场地使用效率与用户体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不足2.5平方米,盘活存量资源将成为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的关键抓手。
扩大增量供给:构建“15分钟健身圈”
《意见》强调将健身空间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规划,推动体育设施与城镇化改造、公园绿地建设同步落地。例如,在新建社区中预留体育用地,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增设健身器材,或利用城市边角地建设口袋运动公园。同时,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设施建设,通过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企业投资运营游泳馆、冰上运动中心等专业化场馆。
为提升供给精准性,政策提出按“15分钟健身圈”标准优化设施布局,并探索建立智慧体育平台,整合场地预约、赛事报名、体质监测等功能。例如,居民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询周边空闲场地,预约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甚至参与线上健身课程。这种“需求导向”的供给模式,将有效解决部分区域设施过剩与不足并存的问题。
创新消费场景:体育+融合催生新业态
《意见》聚焦消费场景拓展,提出发展“体育+旅游”“体育+数字”等新模式。在自然资源富集地区,政策鼓励开发露营、骑行、溯溪等户外项目,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体育旅游线路。例如,依托山水资源建设徒步道、越野赛道,或结合民俗节庆举办龙舟赛、马拉松,将运动体验转化为旅游消费。
此外,政策推动体育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如在商业综合体中引入攀岩墙、室内滑雪场,在景区内设置射箭、飞盘等体验区。数字技术的应用则为消费升级提供支撑,通过VR健身、智能穿戴设备等,打造沉浸式运动场景。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体育+”融合模式正成为消费新增长点。
政策落地:激活全民健身新动能
业内专家指出,此次政策组合拳兼具系统性与创新性,既通过盘活存量解决“场地少”的痛点,又以增量供给满足多元化需求,更通过消费场景创新释放潜力。例如,智慧体育平台的建设将推动体育服务从“供给端”向“需求端”转型,而社会资本的参与则能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的格局。
下一步,政策的落地需重点关注区域协调与标准制定。例如,在东部发达地区可侧重高端赛事与数字体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则优先补齐基础健身设施短板。同时,需完善体育场地安全标准、运营规范等配套措施,确保改造后的场馆既“能用”又“好用”。
随着《意见》的逐步实施,体育产业有望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通过激活消费潜力、优化供给结构,体育不仅将成为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撑,更将作为绿色产业、幸福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