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济南市与华为及生态伙伴在龙奥大厦举行系列合作签约仪式,围绕人工智能算力基建、行业应用创新等领域达成多项战略协议。此次合作标志着济南在推进数智化转型、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方面迈出关键步伐,为打造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注入新动能。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政企共谋:算力筑基赋能城市智能化升级
在当日举行的座谈会上,双方聚焦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展开深入交流。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济南市近年来持续加大数字基建投入,已建成覆盖全域的5G网络和城市大数据中心,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了坚实底座。此次合作方在智能计算、终端芯片等领域具备全球领先优势,其自主研发的算力平台已服务于全球多个国家级人工智能项目。
根据协议,济南市大数据局将与该企业共建“济南人工智能算力赋能中心”,部署新一代智能计算集群,重点支持医疗、交通、政务等领域的AI模型训练与推理。项目一期规划建设300P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算力资源,预计可满足区域内80%以上人工智能企业的算力需求,降低中小企业AI研发成本超40%。
多维联动:构建“硬件+平台+应用”生态闭环
在当日签署的多份协议中,济南城市投资集团与多家科技企业形成“1+N”合作矩阵,覆盖算力基础设施、行业解决方案、数据要素流通等关键环节。其中,与通信运营商济南分公司共建的“昇腾智算网络”项目,将通过光纤直连方式串联济南超算中心、齐鲁软件园等节点,形成环城高速范围内的低时延算力调度环网,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场景提供实时算力支持。
与此同时,多家生态伙伴的加入进一步拓展了应用边界。与软通动力等企业签署的协议明确,将联合开发面向政务服务的“城市大脑2.0”系统,集成智能审批、应急指挥、环境监测等20余个模块,实现“一网统管”向“一网智治”升级。在医疗领域,合作方计划年内落地3家智慧医院试点,通过AI辅助诊断系统将影像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
场景创新:打造北方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城市
此次合作特别强调技术落地与场景驱动的双向赋能。根据规划,济南将开放交通、能源、教育等八大领域的公共数据资源,支持企业开展算法训练和模型优化。在济南中央商务区,首批部署的50台搭载AI芯片的边缘计算设备已启动测试,可实时分析车流密度并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初步测算可使区域通行效率提升22%。
为培育创新生态,合作方还宣布成立“黄河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设立首期规模2亿元的产业基金,重点扶持机器人、数字孪生等细分赛道初创企业。同步启动的“人工智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预计三年内为本地培养5000名复合型AI工程师,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梯队。
战略叠加: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
此次系列签约恰逢济南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两周年。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占GDP比重达1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随着新基建项目的落地,预计到2025年,济南将形成超千亿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培育3-5个国家级标杆应用。
业内专家指出,济南此次引入头部企业资源,不仅补齐了算力基础设施短板,更通过生态化布局构建起从芯片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链条。这种“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生态共建”的模式,为内陆城市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随着合作协议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济南正加速向“人工智能应用先行区”迈进。从政务服务到民生改善,从产业升级到城市治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变革正在泉城大地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