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峡集团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8月31日,全球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8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5.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4.8亿吨。这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迈上新台阶,为华中、华东、广东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电需求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清洁能源“压舱石”:20年安全运行铸就绿色奇迹
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是我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和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自2003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以来,电站已连续安全稳定运行超过20年,累计向华中、华东、广东等地区输送清洁电能超1.8万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标准煤5.4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约450万吨、氮氧化物约400万吨,为优化全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当前我国年发电量计算,三峡电站20年的发电量可满足全国城乡居民约1年的生活用电需求,其减排效益相当于种植约120亿棵树,或覆盖10个北京市面积的森林碳汇能力。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我国水电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更印证了清洁能源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核心地位。
科技赋能运维:智能调度与设备管理双轮驱动
三峡电站的长期高效运行,离不开科技支撑与管理创新。据三峡集团长江电力相关人士介绍,在水利部长江委等部门指导下,电站以“防洪安全”为前提,通过精准优化水库调度,动态平衡发电、防洪、航运、生态补水等多目标需求,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例如,在汛期通过“蓄清排浑”策略,既保障发电水位,又减少泥沙淤积;在枯水期科学调度下泄流量,维持长江中下游航道深度,保障黄金水道畅通。
同时,电站全面推进智能化升级: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机组、大坝、输变电设备等关键设施实施24小时实时监测,提前预警潜在风险,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设备健康诊断平台:通过AI算法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建立“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从“事后维修”到“预测性维护”的转变,设备可用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
流域梯级联合调度:与上游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协同运行,形成覆盖长江干流的“清洁能源走廊”,年发电量超3000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总量的1/6。
能源保供“主力军”: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峡电站的清洁电能通过特高压输电网络直送华中、华东、广东等负荷中心,覆盖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在夏季用电高峰、冬季供暖期等关键时段,电站通过灵活调整出力,有效缓解了区域电力供需矛盾。例如,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三峡电站连续两个月满负荷运行,单日最高发电量突破5亿千瓦时,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空调负荷提供强力支撑。
此外,电站的稳定运行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据统计,三峡工程累计投资超2000亿元,直接拉动建材、机械、运输等行业增长;库区移民安置与生态保护项目惠及超130万群众,形成“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未来展望: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引领”
面向“双碳”目标,三峡集团正加速推进清洁能源转型。一方面,电站将持续深化智能化改造,探索氢能储能、水光互补等新技术应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另一方面,依托三峡品牌与技术优势,参与全球清洁能源合作,推动中国水电标准“走出去”。目前,三峡集团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多个水电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2000万千瓦,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从三峡工程到“清洁能源走廊”,从单一发电到多能互补,我国水电产业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三峡电站的1.8万亿千瓦时发电量,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