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津至乌兰巴托直达班列启程,京津冀物流通道提质升级

2025-09-01 08:15:32 来源: 综合人民网
  8月28日10时,一列满载医药、电气、食品等货物的中欧(中亚)班列从天津新港北站鸣笛启程,经由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境,预计8天后抵达蒙

  8月28日10时,一列满载医药、电气、食品等货物的中欧(中亚)班列从天津新港北站鸣笛启程,经由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境,预计8天后抵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这是今年以来国铁北京局在天津地区开行的第464列中欧(中亚)班列,标志着京津冀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物流通道再添高效直达新路径。

  直达线路缩短运输时间,效率成本双优化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此次开通的天津至乌兰巴托直达班列,是京津冀地区首次通过铁路直达蒙古国腹地的运输尝试。据运营方介绍,传统运输模式需经其他城市中转联程,不仅距离增加,还需处理多次关务手续,导致整体耗时延长、成本上升。而新线路通过优化铁路网络衔接与通关流程,运输时间较以往缩短2至3天,物流成本降低约15%。

  班列搭载的货物中,医药产品占比超30%,电气设备和食品分别占25%和20%。某医药企业负责人表示,药品对运输时效性要求极高,直达班列的开通使企业能够更精准地安排生产与配送计划,市场响应速度显著提升。

  十年开行超7500列,天津成中欧班列核心枢纽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京津冀区域内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7565列,其中天津地区占比超77%,达到5860列。作为北方重要港口城市,天津依托海铁联运优势,逐步构建起覆盖上合组织成员国及其观察国的物流网络,货物品类从最初的日用百货扩展至汽车整车、工业机械、新能源设备等百余种,形成“重去重回”的双向运输格局。

  数据显示,2024年天津地区中欧(中亚)班列发运量同比增长12%,其中发往上合组织国家的班列占比达85%。稳定的运输通道带动了区域贸易增长——今年前7个月,天津与上合组织相关国家进出口额达533.7亿元,同比增长5.2%。

  基础设施扩容赋能,年办理能力翻倍提升

  为支撑班列规模化开行,国铁北京局持续完善天津铁路枢纽功能。2016年6月,京津冀首个海铁联运综合性集装箱铁路枢纽——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建成投用,通过铁路网连接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四大过境口岸,实现天津港与欧亚大陆的无缝衔接。

  2025年3月,该中心站完成第二线束建设,年集装箱办理能力从40万标箱跃升至80万标箱,班列运营效率提升40%。扩容后的枢纽可同时满足多列班列编组、装卸需求,日均作业量从6列增至10列,为天津中欧(中亚)班列常态化、高频次开行提供了硬件保障。

  多方协同发力,打造上合组织合作示范通道

  天津中欧(中亚)班列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多方协作机制的深化。国铁北京局与天津港、海关、商务部门建立联合调度平台,推行“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通关模式,将班列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以内;同时,通过“铁路+港口+园区”联动,在东疆综合保税区设立班列货物集散中心,实现“海运箱直接上铁路”,减少货物倒运环节。

  此外,天津还积极拓展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城市合作。截至目前,天津已与11个上合组织国家的20个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关系,在经贸、物流、科技等领域开展常态化交流。今年6月,天津-中亚五国物流合作论坛在津举办,各方就共建绿色物流通道、推广多式联运标准达成多项共识。

  展望:从“通道经济”迈向“产业经济”

  随着天津中欧(中亚)班列的辐射力持续增强,其带动效应正从物流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多家企业依托班列通道布局海外仓,实现“本地生产、海外分销”;在武清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吸引了一批服务上合组织市场的贸易企业入驻,形成“班列+产业+电商”的生态闭环。

  国铁北京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班列运行图,探索“冷链+电商”等特色班列,同时加强与中欧班列(成都)、中亚班列(西安)的跨区域合作,构建覆盖全国、联通欧亚的铁路物流网络,为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务实合作注入新动能。

  数据看板

  京津冀中欧(中亚)班列累计开行:7565列(截至2025年8月)

  天津地区年办理能力:80万标箱(2025年扩容后)

  天津至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额:533.7亿元(2025年1-7月)

  天津国际友好城市(上合组织国家):20对,覆盖11国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320.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