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随着天津公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上海、北京、重庆、天津四大直辖市的经济“成绩单”全面出炉。这份成绩单不仅反映了各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整体态势与未来走向。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稳”成为各大城市经济运行的普遍期待和主要基调。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北京:跻身“5万亿俱乐部”在望
前三季度,北京以3.84万亿的GDP总量,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有望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5万亿城市。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北京多年来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北京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3年,上海经济总量修订为51404.47亿元,成为全国首个5万亿GDP城市。而北京在2024年的经济总量已达到49843.1亿,距离5万亿仅一步之遥。今年9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将跨越5万亿台阶。可以说,北京今年加入“5万亿俱乐部”已是板上钉钉。
相比之下,重庆、天津等直辖市以及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与上海、北京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这既是京沪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果,也体现了新兴产业、人口规模和租金水平等因素对经济总量的影响。
天津:面临青岛的奋起直追
与地位稳固的京沪不同,天津正面临着青岛的奋起直追。前三季度,天津GDP总量为13416亿,增长4.7%,是唯一一个跑输全国大盘(5.2%)的直辖市。天津对青岛的领先优势,从去年同期的275亿缩小到43亿,几乎到了“贴身肉搏”的程度。
青岛作为山东的“强龙头”,在《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被赋予了“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进位争先”的任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北方第二城”的争夺已日趋白热化。天津能否守住这一地位,将取决于其未来的经济表现和政策调整。
上海重庆:争夺“消费第一城”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重塑的背景下,其作用愈发关键。前三季度,重庆和上海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展开激烈争夺。重庆以12483亿的总额位居全国第一,上海则以12303亿紧随其后。同比分别增长3.6%、4.3%,虽不及全国4.5%的增速,但两座城市的消费活力依然强劲。
自2018年上海社零总额超过北京以来,全国“消费第一城”的位置就一直由上海占据。然而,重庆近年来持续发力,2022年社零总额超过北京、晋级全国第二,此后与上海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今年前三季度,重庆社零总额依旧领先,但增速低于上海,“消费第一城”最终花落谁家仍有悬念。
与激烈争夺榜首的上海、重庆不同,北京、天津的消费增速还在努力回正。北京统计局分析指出,社零总额下降与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以及消费需求向绿色低碳化转型等因素有关。尽管如此,北京的服务性消费额却同比增长4.8%,其中电影、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表现优异。
京津沪渝:出口正增长,进口有波动
除了消费,投资和外贸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前三季度,四大直辖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均高于全国水平,工业投资增速普遍较快。然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却普遍低迷,商品房销售也遇冷。
在出口方面,四大直辖市均呈现正增长态势。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的出口总额分别达4622亿、14787亿、3251亿和4008亿,同比分别增长2.1%、11.3%、12.0%、10.6%。汽车、电子等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以及对东盟、非洲等贸易伙伴的开拓成为带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
进口方面则有所波动。北京作为全国第一进口大市,进口商品以原油、天然气等为主,受国际市场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进口额有所下降。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进口口岸,进口商品以农产品、冷链食品等为主,进口额也略有下降。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四季度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挑战。作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四大直辖市的表现将深刻影响全国经济大盘的走向与成色。未来,各城市需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