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X37482次中欧班列缓缓驶出位于山东青岛的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一路向北开往俄罗斯下卡姆斯克。这趟班列的出发,标志着该中心今年开行的中欧班列数量达到453列,再创历史新高。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形势持续向好,跨境物流需求旺盛。作为连接山东沿海港口与内陆地区的重要枢纽,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在线路拓展与货物运输方面实现“双突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中心今年已累计运输集装箱超4.7万标箱,同比增幅达32.1%,运输规模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通关效率提升:试点“一单到底”模式
为保障中欧班列高效运行,铁路部门联合海关推出“一单到底”多式联运模式。通过这一创新举措,企业只需提交一次申报,即可实现货物全程通行,大幅简化了通关流程。相关人士表示,这一模式有效减少了货物在口岸的滞留时间,提升了跨境运输的时效性,为外贸企业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与此同时,铁路部门还对中欧班列实行“直发模式”。以济南局胶州站为例,通过优化作业流程,每趟班列的发车准备时间压缩了1小时。这一改变不仅提高了铁路运力的利用率,还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00趟班列通过“点对点直发”方式开行,进一步缩短了货物从起运地到目的地的运输时间。
线路网络密集:覆盖亚欧50余城
自2018年6月启动建设以来,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逐步构建起辐射亚欧的国际物流网络。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开通31条国际班列线路,每日到发班列6至10列,单日最高作业量达2000标箱。班列直达20多个上合组织成员国城市,并通达23个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54个城市,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物流通道。
这一物流网络的拓展,不仅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搭建了新平台。通过中欧班列,山东及周边地区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等商品得以高效出口至欧洲市场;同时,来自欧洲的优质农产品、工业原材料等也通过班列快速进入中国,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市场的供给。
稳定供应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其运输时效高、成本较低、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优势,中欧班列已成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关键力量。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我国与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自启动建设以来,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已累计到发中欧班列4966列,发运集装箱50.4万标箱。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铁路、海关、地方政府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也体现了我国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的坚定决心。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将继续优化线路布局,提升服务质量,为促进亚欧贸易往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