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以“让机器人更智慧 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球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行业盛会,本届大会吸引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等28家国际机构支持,国际参与度创历史新高。展览面积首次突破5万平方米,设置创新馆、应用馆、技术馆三大核心展馆,集中展示全球机器人技术在前沿突破、产业落地与生态共建中的最新成果,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迈向“具身智能”新阶段注入强劲动能。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国际协作升级:28家机构共筑全球创新枢纽
本届大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支持单位覆盖五大洲20余个国家,包括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日本机器人工业会、韩国机器人产业协会等重点国家行业组织,以及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ISO/TC 299机器人技术委员会等权威学术机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表示:“大会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交流的‘风向标’,今年特别增设‘中欧机器人技术对话’‘亚太产业协作论坛’等专场,推动跨国技术标准互认与供应链协同。”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王天然发布《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在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专利占比达38%,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但在高端传感器、智能算法等核心环节仍与日美德存在差距。报告呼吁加强全球开放合作,共同突破“卡脖子”技术。
三大展馆亮相:5万平方米空间演绎“技术-产业-生态”闭环
本届博览会创新采用“场景化+沉浸式”策展理念,三大展馆各具特色:
创新馆聚焦基础研究突破,展示脑机接口机器人、仿生触觉传感器、量子计算驱动的决策系统等前沿技术。哈佛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软体机械手”可精准抓取微米级物体,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腾讯发布的“灵眸”多模态感知平台,通过融合视觉、听觉与触觉数据,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
应用馆呈现产业落地成果,覆盖制造业、医疗、农业、物流等12大领域。新松机器人展出的“汽车焊接智能产线”集成5G+AI技术,生产效率提升40%;大疆农业无人机搭载多光谱摄像头,可实时识别作物病虫害并精准施药。值得关注的是,人形机器人成为应用馆“顶流”,优必选Walker X、小米CyberOne等国产机型现场演示烹饪、导览、老年护理等场景,标志着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临界点。
技术馆构建生态协作平台,汇聚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华为昇腾AI芯片、寒武纪机器人专用处理器等硬件,与百度飞桨、商汤SenseRobotics等软件平台形成协同,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门槛。此外,馆内特设“机器人伦理与安全”专区,展示ISO 13482机器人安全标准、AI伦理审查框架等治理成果。
大赛与同期活动: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大会同期举办全球机器人创新大赛、青年科学家论坛、投融资对接会等30余场活动。其中,创新大赛吸引来自45个国家的2100支团队参赛,哈佛大学团队研发的“自修复软体机器人”获总冠军,其材料可在受损后自主愈合,适用于极端环境作业。青年科学家论坛上,10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者”分享了群体智能、神经形态计算等方向的研究进展,并与企业代表达成6项技术转化意向。
在政策与产业对接层面,工信部发布《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明确提出到2027年培育3家市值超千亿的龙头企业、建成10个国家级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孔磊透露,经开区将设立5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人形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赛道,并规划20平方公里的“机器人未来谷”产业集聚区。
十年里程碑:从技术追赶到生态引领
今年恰逢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十周年。十年间,大会见证了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从300亿元跃升至2000亿元、全球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35%的跨越式发展。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美元,其中服务机器人占比超60%,具身智能将成为核心驱动力。
“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具备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智能体’。”
据悉,大会将持续至8月12日,预计吸引专业观众超10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5000万次。随着技术、产业与政策的同频共振,一个更智慧、更包容的机器人时代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