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发布: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5-08-09 14:08:46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脑机接口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2030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加速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构建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脑机接口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2030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标志着我国正式将这一前沿领域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为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深度融合按下“加速键”。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双阶段目标锚定:从技术突破到全球领跑

  《意见》明确分阶段推进脑机接口产业发展:

  到2027年,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完成高性能脑电采集芯片、神经编码解码算法等核心环节攻关;初步建立覆盖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伦理审查的标准体系;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落地一批示范应用,产业规模显著提升,打造2至3个国家级产业集聚区,形成“技术研发-场景验证-规模推广”的闭环生态。

  到2030年,产业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一梯队,培育2至3家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话语权的领军企业,以及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实现脑机接口设备国产化率超90%;参与制定10项以上国际标准,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负责人表示,脑机接口是“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关键技术,其发展将重构人机交互范式,带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万亿级产业协同创新。

  五大任务部署:破解“卡脖子”难题,加速成果转化

  针对当前脑机接口领域存在的技术碎片化、应用场景单一、伦理风险突出等问题,《意见》提出五大重点任务:

  强化基础软硬件攻关: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柔性电极、高密度脑电传感器等核心器件,突破神经信号长时程稳定采集、低功耗芯片设计等瓶颈;建设国家级脑机接口创新平台,推动脑机融合操作系统、开源算法库等共性技术研发。

  打造高性能产品矩阵:加快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产业化,重点发展医疗级脑电帽、消费级智能头环等产品;推动侵入式技术向高精度、低损伤方向演进,支持临床试验与伦理审查同步推进。

  深化场景驱动应用:在医疗领域开展癫痫预警、瘫痪患者运动功能重建等临床研究;在工业领域探索高危作业远程操控、人机协同智能制造模式;在消费端试点脑控游戏、智能助老设备等创新产品。

  壮大创新主体梯队: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中小企业聚焦神经康复机器人、教育测评系统等细分赛道,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专精特新”的格局。

  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建立覆盖技术、产品、伦理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制定脑机接口设备安全性、有效性评价规范;加强数据隐私保护,推动建立行业级神经数据共享平台。

  伦理与安全并重:划定技术发展“红线”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首次明确脑机接口伦理治理框架,提出“技术向善、风险可控”的发展原则:

  要求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伦理评估,建立用户知情同意与数据脱敏机制;

  禁止将脑机接口技术用于大脑增强、意识操控等非医疗目的;

  支持科研机构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对高风险研究项目实施“一票否决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相关负责人解读称:“脑机接口涉及人类认知与行为的深层干预,必须在技术创新与伦理约束间找到平衡点。此次《意见》将伦理审查纳入产业准入环节,体现了我国对前沿技术治理的前瞻性布局。”

  全球竞争新赛道:中国方案助力抢占制高点

  当前,脑机接口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领域。美国通过“脑计划2.0”投入超60亿美元,欧盟启动“人类大脑计划”聚焦类脑计算,而中国在非侵入式技术、临床应用转化等方面已形成比较优势。据统计,2023年我国脑机接口专利申请量占全球28%,居首位,但核心芯片、高端传感器等环节仍依赖进口。

  《意见》提出,将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依托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高地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与资本集聚。

  “脑机接口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终极形态’,其发展将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高小榕表示,“七部门联合发力,标志着我国正从‘跟跑”转向‘并跑领跑’,为全球脑科学革命贡献中国智慧。”

  随着《意见》落地实施,一场以脑机接口为核心的科技与产业变革正拉开帷幕。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医疗康复到星际探索,这一前沿技术有望在政策、资本、人才的共振中,开启“人机共生”的新纪元。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185.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