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政策:《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印发 到2027年构建成熟体系支持新型工业

2025-08-08 08:13:14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与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与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相适配的金融体系,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金融工具联动衔接将更加紧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一政策为金融业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产业升级提供了清晰路径,标志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迈入金融深度赋能的新阶段。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破解新型工业化资金难题

  新型工业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涵盖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智能升级及产业链韧性提升等关键领域,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要求。《意见》明确提出,金融需通过资金供给、风险分散和资源配置三大功能,为工业领域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和生态优化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以科技创新为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意见》提出“发展科技金融”,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模式,为企业提供“股权+债权”的复合型融资支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占比显著提升,金融“活水”正加速流向创新一线。

  五篇“大文章”布局重点领域,产业链金融模式升级

  《意见》围绕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并首次明确“深化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这一模式通过整合企业生产经营数据、供应链交易信息等“数据信用”,以及设备、存货等“物的信用”,破解传统抵押依赖难题,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精准融资支持。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金融机构可依托电池生产企业的订单数据、物流信息,为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提供信用贷款,同时通过动产质押融资盘活下游经销商库存,实现全链条资金高效流转。业内专家指出,此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更增强了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大创新。

  绿色金融加速发力,推动工业低碳转型

  面对“双碳”目标,绿色金融成为《意见》的另一重点。《意见》提出,要“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钢铁、化工、建材等高碳行业技改项目的低息贷款支持,同时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助力新能源装备制造、储能技术等领域突破。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工业领域绿色信贷占比超40%。以某钢铁企业为例,其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筹集资金用于超低排放改造,年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并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低息技改贷款,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资本市场与债券市场协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意见》强调,要“用好科创板、北交所”,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2023年,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中,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超80%,募资总额突破千亿元,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孵化器”。

  在债券市场方面,《意见》提出“优化绿色债券发行审核流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创新品种。今年上半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长25%,其中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企业发行占比超60%,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低成本、长周期的资金支持。

  专家建议:聚焦薄弱环节,完善风险共担机制

  尽管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业内人士指出,仍需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建议,应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面,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平台;同时,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通过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顾虑。

  此外,针对新兴产业早期阶段的高风险特征,专家呼吁探索“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的联动模式,设立新型工业化专项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融资生态。

  结语

  从科技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从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到新兴赛道的培育壮大,金融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撑体系,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随着《意见》的落地实施,一个更加成熟、包容、高效的金融生态,将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加速跃迁,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177.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