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指导:《关于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5-08-07 08:16:30 来源: 综合人民网
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碳计量体系,强化碳计量基础支撑能力,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底建成一批国家级碳计量中心,系统提升碳计量政策研究、技术创新和服务保障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

  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碳计量体系,强化碳计量基础支撑能力,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底建成一批国家级碳计量中心,系统提升碳计量政策研究、技术创新和服务保障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锚定2030目标:构建全链条碳计量体系

  《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我国将依托计量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及中央企业等资源,聚焦电力、钢铁、化工、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碳计量中心。通过强化政策研究、科技创新和量值溯源能力,补齐碳计量基准、标准物质等短板,制定覆盖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的全链条技术规范,形成“基准-标准-检测-应用”一体化的碳计量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负责人表示,碳计量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体系的核心基础。当前,我国碳计量领域仍存在基准方法不统一、标准物质覆盖不足、高端检测设备依赖进口等问题。《指导意见》的出台,旨在通过国家级平台建设,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碳排放权交易、碳足迹认证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八大任务明确路径:从技术创新到国际合作全覆盖

  《指导意见》围绕碳计量中心功能定位,部署了8项重点任务:

  政策研究支撑决策:开展碳计量法律法规、市场机制等研究,参与国际碳计量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量传溯源体系构建:建立碳排放计量基准、标准物质库和计量标准装置,确保碳排放数据“测得准、溯源稳”。

  核心技术攻关应用:研发高精度温室气体传感器、智能监测设备等,推动碳计量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

  实测能力提升:在重点行业建设碳计量实验室和野外监测站,开展碳排放实测验证,减少核算误差。

  技术服务赋能产业:为企业提供碳计量咨询、检测认证等服务,助力产业园区低碳化改造。

  数据分析应用深化:建立全国碳计量大数据平台,挖掘碳排放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动态依据。

  国际合作拓展:参与国际碳计量比对、标准互认,推动中国方案“走出去”。

  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碳计量专家库,加强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技术团队。

  规范建设程序:优先布局重点区域与行业

  根据《指导意见》,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将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市场监管总局将制定总体布局方案,优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以及电力、钢铁、建材等高排放行业布局国家级中心。建设单位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和较强的科研实力,经省级市场监管部门推荐、专家评审后,由总局授牌运行。

  例如,在电力行业,国家碳计量中心将联合电网企业,研发适用于火电、风电、光伏的碳排放实时监测系统;在钢铁行业,则聚焦高炉工序碳流追踪技术,推动行业能效对标升级。

  夯实“双碳”基础:国家级平台赋能绿色转型

  国家碳计量中心作为系统性解决碳计量问题的核心平台,其建设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落地成效。专家指出,通过国家级中心的辐射带动,可实现三大突破:

  数据可信度提升:统一量值溯源链条,解决企业自证排放数据“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矛盾。

  技术成本降低:集中研发共性技术,避免行业重复投入,预计可降低企业碳计量成本30%以上。

  国际规则对接: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碳计量体系与全球互认,助力企业应对碳关税等贸易壁垒。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将联合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国家碳计量中心高标准建设、规范化运行。随着《指导意见》的落地实施,我国碳计量体系将加速迈向国际化、专业化新阶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结语

  从政策顶层设计到技术落地应用,国家碳计量中心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双碳”工作进入精准化、系统化新阶段。通过筑牢计量“基石”,我国正以科学数据为笔,书写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篇章,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169.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