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标志着我国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涵盖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交易及信息披露、准入注册、计量结算等关键环节的“1+6”基础规则体系全面构建完成。这一举措将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推动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1+6”规则体系成型: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加速转型,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超50%,成为电力供应主体;与此同时,新型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集商等新兴经营主体涌现,电力市场交易主体从传统发电企业扩展至用户侧、储能侧等多元参与者。面对这一新形势,2023年修订的《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首次明确新型经营主体定义,并纳入电力辅助服务交易、容量补偿机制等创新内容,为构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市场体系奠定基础。
此次发布的《规则》作为“1+6”体系中的关键一环,聚焦电力交易中的“计量”与“结算”两大核心环节,填补了此前市场规则在技术标准、资金清算、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空白。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计量是电力交易的‘标尺’,结算是市场运行的‘血脉’。《规则》的出台实现了从市场架构设计到操作细则落地的闭环,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制度框架。”
破解市场分割难题:统一标准释放资源配置潜能
自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我国通过直购电试点、辅助服务市场试点、现货市场试点等路径,逐步扩大市场交易规模。然而,地方试点过程中暴露出规则不统一、省间壁垒突出、交易品种功能重叠等问题。例如,部分省份对新能源发电企业的计量方式存在差异,导致跨省交易数据难以互认;辅助服务市场与现货市场在调峰补偿机制上存在重叠,增加了市场主体运营成本。
《规则》针对上述痛点,明确三大统一标准:
计量技术统一:规定全国采用统一的电能计量装置技术规范、数据采集频率及传输协议,确保跨省交易数据“一把尺子量到底”。
结算机制统一:建立“日清月结”的分级结算体系,明确中长期合约分解、现货市场出清、辅助服务费用分摊等全流程结算规则,防范资金清算风险。
市场接口统一:要求省级市场与区域市场、省间市场与省内市场在交易品种、价格机制上无缝衔接,例如允许新型储能企业同时参与省间调频市场与省内峰谷套利。
“过去,某新能源企业因跨省交易计量标准不一致,每年损失数百万元收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指出,《规则》实施后,此类问题将通过标准化流程得到系统性解决,预计可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15%以上。
保障多元主体权益:激发新型经营主体活力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等资源参与市场交易,负荷聚集商则代表中小用户集中采购电力。然而,这类主体普遍面临计量设备投资大、结算周期长等难题。《规则》首次明确新型经营主体的计量权利与义务:
要求电网企业为虚拟电厂提供免费的数据接入端口,降低其参与市场门槛;
允许负荷聚集商按“聚合单元”而非单一用户进行结算,缩短资金回笼周期至T+3日;
建立新型储能充放电损耗补偿机制,保障其经济可行性。
“规则的细化让我们敢投、愿投。”国内某虚拟电厂运营商负责人表示,此前因担心计量纠纷,公司仅在3个省份开展业务;《规则》出台后,已计划将业务拓展至10个省份。
迈向国际先进水平:为全球电力市场改革提供“中国方案”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指出,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规则》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结算数据不可篡改、建立市场力监测模型防范价格操纵等创新设计,部分条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针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导致的电力现货价格波动,规则提出“分级熔断机制”,可在价格异常时自动暂停交易,维护市场稳定。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将联合开展《规则》宣贯培训,选择广东、浙江等8个省份启动首批试点,2025年前实现全国范围推广。随着“1+6”规则体系全面落地,我国电力市场将加速形成“多层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新格局,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制度性公共产品。
结语
从地方试点到全国统一,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协同,我国电力市场改革正以规则之“笔”勾勒绿色转型新图景。《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的出台,不仅打通了市场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更标志着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随着制度红利持续释放,一个更高效、更公平、更绿色的电力市场必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