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数智技术在机械工业全链条实现深度应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达50%;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60%,并建成不少于500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卓越级智能工厂。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正式迈入以数字化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战略定位:筑牢制造业根基,赋能全产业链升级
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涵盖金属压力容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30个大类、140余个中类,产品种类超百万种,产业链涉及原材料、零部件、整机制造及终端服务等多个环节。其产业特性决定了数字化转型需突破“大批量生产与小批量定制并存”“产业链长且协同复杂”等痛点。
《方案》直指行业核心需求,提出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研发-制造-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优化。例如,在研发设计环节,推广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技术,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在生产制造环节,部署智能装备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柔性生产能力;在运维服务环节,构建预测性维护体系,降低设备非计划停机率。
四大行动:12项任务构建转型实施路径
《方案》围绕“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构建”三大维度,部署四大行动:
智能装备创新发展行动
聚焦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例如,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研发具备自主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装备,打破国外对高精度传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垄断。
智能制造扩面普及行动
实施分级分类改造策略:对中小企业提供轻量化数字化解决方案,降低转型门槛;对大型企业鼓励建设“黑灯工厂”,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方案明确,到2027年,重点行业典型场景数字化覆盖率将超80%。
智慧服务拓展提升行动
培育“产品+服务”新业态,如工程机械企业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采集设备数据,提供远程诊断、备件租赁等增值服务。数据显示,数字化服务可使企业利润率提升5-10个百分点。
基础支撑强化夯实行动
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行业级数据中心,并制定智能制造标准超100项。例如,针对离散制造业特点,开发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排产算法库。
场景驱动:从“单点突破”到“链式协同”
《方案》首次系统梳理机械工业五大典型场景:
研发设计:推广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实现跨专业协同设计;
生产制造: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工艺参数,降低能耗15%以上;
经营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供应链风险预警,缩短订单交付周期30%;
运维服务:部署AR辅助维修系统,提升现场服务效率40%;
供应链管理:构建区块链溯源平台,确保零部件质量可追溯。
以某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例,其通过部署5G+AI质检系统,将缺陷检出率从85%提升至99.9%,年节约质检成本超2000万元。此类案例将在政策引导下加速复制推广。
未来展望:打造全球智能制造标杆
《方案》设定2030年建成5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的目标,这些工厂将具备三大特征:
全要素互联:设备、物料、人员实时在线,生产透明度达100%;
自优化决策:基于AI的动态调度系统,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绿色低碳运营:单位产值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30%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将带动每年超万亿元级市场空间,预计到2030年,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分别达到90%、75%,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跃迁。
结语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出台,不仅为行业指明了技术演进方向,更通过场景化路径设计破解转型难题。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一场以“数智化”为引擎的产业变革正在机械工业领域全面铺开,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