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北京疾控发布基孔肯雅热防控指南:本地感染风险低,防蚊灭蚊是关键

2025-07-28 08:26:08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中国南方个别城市出现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引发北京市民对这一蚊媒传染病的关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6日发布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问答,明确表示北京本地感染风险极低,但需通过科学防护降低潜在威胁。

  近日,中国南方个别城市出现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引发北京市民对这一蚊媒传染病的关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6日发布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问答,明确表示北京本地感染风险极低,但需通过科学防护降低潜在威胁。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基孔肯雅热:轻症为主,蚊媒传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非洲发现,现已扩散至全球100余国,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及非洲。中国自2008年报告首例输入病例以来,南方部分省份偶发本地传播。该病毒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症状以突发高热和关节疼痛为主,多数患者一周内可自愈,重症病例罕见。

  北京风险评估:本地传播可能性低

  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专家指出,北京无埃及伊蚊分布,白纹伊蚊占比不足5%,且历年蚊虫监测未检出基孔肯雅病毒。输入病例引发本地传播需满足“输入病例、媒介蚊虫、适宜气候”三重条件,而北京气候和蚊种构成决定了大规模传播风险极低。市民无需恐慌,但需关注境外输入风险,尤其是从东南亚、南亚等疫区返京人员。

  识别“花蚊子”:白纹伊蚊的习性

  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体色黑亮,腿部和背部有显著白纹,昼伏夜出,叮人高峰在早晚6—8时和17—19时。其幼虫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中,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泡沫箱等,活动范围仅限孳生地周边200米内。疾控专家强调:“居民区积水容器是主要孳生地,‘自己养蚊子咬自己’的现象普遍存在。”

  全民灭蚊:七大措施切断传播链

  为从源头控制蚊虫,北京市疾控中心提出七项具体措施:

  翻盆倒罐:清除闲置积水容器,如缸罐、桶、泡沫箱等,闲置容器倒置存放。

  清理垃圾:定期清除绿化带、背街小巷的塑料薄膜、一次性容器等易积水垃圾。

  管理功能性积水:饮用水容器加盖密封,养花晒水容器每5—7天换水并清洗根部。

  水生植物养护:盆景、水生植物容器每5—7天换水,冲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

  轮胎规范存放:汽修厂、居民区轮胎室内叠放或室外遮盖防雨布,避免积水。

  堵塞天然积水:用灰沙填堵树洞、竹筒、石窝等,防止雨水积存。

  地下管井治理:定期疏通屋顶排水沟,无法清除的积水施放灭蚊幼剂。

  全市统一行动:蚊密度同比下降43%

  北京每年夏季开展灭蚊蝇专项行动,2024年已划定6月23—27日、7月21—25日等四个集中活动周。监测数据显示,7月上旬全市成蚊密度较去年同期下降43%,但高温降雨或致蚊虫繁殖加速。疾控部门呼吁市民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社区清积水、家庭翻盆罐”共建无蚊环境。

  个人防护:外出旅行“三步走”

  日常防护:野外游玩时穿浅色长袖长裤,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的驱蚊液,避免在树荫、草丛长时间停留。

  旅行准备:出行前查询目的地疫情,携带防蚊衣物、驱蚊剂及蚊帐,住宿选择有纱窗纱门的场所。

  健康监测:归国后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以便早期诊断治疗。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全意表示,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通过科学灭蚊和有效防护,北京有信心将蚊媒传染病风险降至最低,保障市民健康安全。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090.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