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优化供给、创新流通、激活市场三大路径,释放农产品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城乡消费升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这一政策被视为我国扩大内需战略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供给端升级:绿色优质产品成核心驱动力
《方案》首提“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当前农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方案明确四大举措:
提升“三品一标”水平:扩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范围,力争到2025年认证产品数量增长30%,覆盖主要粮油、果蔬等品类。
推进品质评价与分级: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推广“优质优价”市场机制,例如对苹果、茶叶等品类实施分级销售,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
开发新型加工产品:鼓励企业研发低糖、低脂、高纤维等功能性食品,支持预制菜、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发展,预计带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20%以上。
创新地方特色食品:挖掘非遗技艺与地域文化,打造“一县一品”爆款,如柳州螺蛳粉、赣南脐橙等成功案例的全国推广。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农业,让‘土特产’变身‘金名片’。”
流通端革新:线上线下融合拓宽消费场景
针对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损耗大等痛点,《方案》提出“产供销精准衔接”目标,重点布局三大领域:
线下渠道升级:在社区、商圈布局“生鲜便利店+自助提货点”,支持农贸市场数字化改造;创新节庆展会模式,如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打造“展会+直播+团购”立体营销。
电商赋能增效:联合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开设“农产品消费专区”,推广“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模式,目标3年内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2万亿元。
区域协作帮扶:建立东西部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组织东部城市与西部产区签订长期购销协议,例如上海与云南共建“云品入沪”通道,年采购额已超200亿元。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指出:“通过冷链物流补贴、跨区域仓储共享等措施,力争将农产品流通损耗率从15%降至10%以下。”
市场端激活:品牌引领与农文旅融合双轮驱动
为破解“增产不增收”难题,《方案》聚焦消费信心提振与需求拓展:
科普宣传引导健康消费:联合营养学会发布《中国居民农产品膳食指南》,推广“减油增豆”“全谷物行动”等健康理念,带动杂粮、豆类等小众品类销量增长。
品牌战略强化信任背书:实施“地标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对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等区域公用品牌进行动态监管,严打假冒伪劣,同时培育100个国家级企业品牌。
农文旅深度融合:鼓励乡村开发“采摘节+非遗体验+民宿”综合项目,例如浙江安吉的“白茶文化节”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增长40%。
内外贸一体化突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海关AEO认证,推动赣南脐橙、烟台苹果等出口转内销,利用RCEP规则拓展东南亚市场。
政策保障:跨部门协同构建长效机制
《方案》强调“全国一盘棋”推进,要求财政、金融、监管等部门形成合力:
资金支持:中央财政设立农产品消费促进专项资金,重点补贴冷链物流、质量检测等环节;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农业企业技术改造。
监管创新: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来源可溯;对电商平台实施“绿色通道”准入,简化地理标志产品上架流程。
考核机制:将农产品消费促进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对成绩突出地区给予用地、用电等政策倾斜。
专家解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此次政策突破点在于“以消费端倒逼供给侧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农业转型升级,既能让农民增收,又能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经济稳增长提供新动能。
随着《方案》落地实施,一幅“田头连市场、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东”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