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开展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的通知》,决定自2025年7月至9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充电宝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此次行动聚焦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通过强化认证监管、抽查执法、召回管理、平台责任等五项重点举措,全面排查质量安全隐患,切实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整治背景:充电宝安全事故频发,质量监管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普及和共享经济兴起,充电宝已成为日常消费必需品。然而,市场扩容背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日益凸显。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4年全国因充电宝自燃、爆炸引发的火灾事故达1200余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2亿元。劣质充电宝因电池容量虚标、过充保护失效、材料阻燃性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公共场所的“隐形炸弹”。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专项整治旨在通过系统性监管手段,整治行业乱象,推动充电宝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让消费者用上安全可靠的充电宝。”该负责人强调。
五项重点举措:全链条监管,精准打击行业痛点
根据《通知》,此次整治行动明确五大核心任务,覆盖从生产到售后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1. 强化CCC认证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
充电宝属于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目录内产品,但部分企业存在“认证后降质”现象。此次行动将开展CCC认证“回头看”,对已获证企业进行飞行检查,重点核查生产工艺、原材料采购是否持续符合标准。同时,试点推行CCC认证标志改革,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认证信息可追溯,防止伪造、冒用认证标志行为。
2. 加大监督抽查力度,重点整治低价劣质产品
针对网络销售平台成为劣质充电宝“重灾区”的现状,监管部门将扩大抽查覆盖面,增加抽查频次,重点抽检网红热销款、低价促销款及无品牌产品。对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立即下架并追溯生产源头,实施全链条处罚。
3. 从严监管执法,曝光典型违法案例
行动明确对三类行为“零容忍”:未经CCC认证擅自出厂销售、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如GB 31241-2022《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监管部门将联合公安、网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重大典型案件公开通报,形成震慑效应。
4. 完善召回机制,消除缺陷产品风险
通过消费者投诉、事故报告、舆情监测等渠道,建立充电宝缺陷线索动态监测库。对存在电池鼓包、过热失控等安全隐患的产品,强制企业实施召回,并要求电商平台同步下架。2025年行动期间,力争实现缺陷产品召回率同比提升30%。
5. 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构建数字化监管网络
督促电商平台加强入驻商家资质审核,建立充电宝产品“白名单”制度。试点推行充电宝唯一身份编码(赋码)核验,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产品认证信息。同时,完善CCC认证联网核查机制,对未通过认证的产品自动拦截销售。
行业响应:企业自查自纠,平台升级管控措施
整治行动公告发布后,小米、罗马仕、品胜等头部充电宝企业迅速启动内部质量排查。小米生态链负责人表示,将公开产品检测报告,并推出“电池健康度查询”功能;电商平台方面,京东、淘宝已上线“充电宝安全认证”专区,仅展示通过CCC认证的产品。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专家指出,专项整治将加速行业洗牌,推动中小企业向规范化转型。“长期来看,这有助于提升中国充电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专家称。
消费者提示:选购充电宝需认准“三码合一”
市场监管总局提醒消费者,购买充电宝时应优先选择正规渠道,并查验产品是否标注CCC认证标志、生产日期及序列号。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时,可要求商家提供认证证书编号,并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核验真伪。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充电宝行业开展的全链条、系统性监管,标志着我国消费电子产品质量治理迈入精细化阶段。随着监管措施落地,充电宝市场有望告别“低价劣质”竞争,进入安全与品质并重的新发展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