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总署网站消息,9月6日,一列满载家用电器、服装鞋靴等货物的X9024次中欧班列从广州国际港缓缓驶出,预计20天后抵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开通直达土耳其的中欧班列,标志着“跨两海”南向国际物流通道正式贯通,为区域外贸企业开辟了高效稳定的欧亚运输新路径。

“铁—海—铁”多式联运:全程万公里横跨三大洲
此次开行的中欧班列采用“铁—海—铁”创新运输模式,全程约1万公里。列车从广州国际港启程后,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穿越哈萨克斯坦草原,抵达阿塞拜疆巴库港换乘轮渡横渡里海;随后在格鲁吉亚波季港重新装载铁路,穿越黑海沿岸国家,最终抵达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这条被业内称为“跨两海”的南向通道,首次将里海、黑海纳入中欧班列运输网络,实现了陆海联运的无缝衔接。
“相较于传统经俄罗斯的北线通道,‘跨两海’路线虽里程相当,但避开了冬季严寒对运输的影响,且能覆盖中亚、高加索及南欧等新兴市场。”物流专家分析称,该通道的开通使大湾区至土耳其的运输时间较海运缩短40天,成本仅为空运的1/5,为家电、纺织品等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商品提供了最优解。
站点扩容至19条线路:辐射欧亚20国40城
随着首列广州至土耳其班列的成功发运,广州国际港中欧班列站点正式形成“14出5进”的规模化运营格局,线路通达德国、波兰、俄罗斯、土耳其等欧亚20多个国家的40余个城市,成为广东省内线路最密集、辐射范围最广的中欧班列枢纽。
“目前站点已吸引珠三角地区超4000家外贸企业入驻,涵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产业。”广州车站海关监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新线路高效运行,海关推行“提前申报+运抵放行”模式,将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以内;同时依托智能监管系统,实现对集装箱的全程轨迹追踪和温度、湿度实时监测,确保货物安全。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广州国际港累计开行国际班列233列,发运标箱1.98万个,货值达52.09亿元人民币,开行数量占广东省总量的40%,稳居省内首位。其中,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至35%,显示出运输结构的持续优化。
新兴市场潜力释放:广东制造加速布局“一带一路”
土耳其作为连接欧亚的桥梁国家,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此次班列的开通,恰逢中土建交50周年,为两国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据悉,首批货物中,来自佛山的空调、东莞的服装等“广东智造”产品占比超60%,预计将带动当地企业对土出口增长20%以上。
“土耳其不仅是欧盟关税同盟成员,还拥有850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对轻工、电子等产品需求旺盛。”广东省贸促会负责人表示,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将助力企业构建“中亚+土耳其+欧洲”的分拨网络,形成“一次运输、多国分销”的供应链体系。
与此同时,广州国际港正筹划增设冷链物流专列,未来可承接东南亚水果、欧洲乳制品等双向运输需求,进一步丰富“跨两海”通道的货源结构。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推动与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沿线国家海关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简化转关手续,力争将整体运输时效再提升15%。
从珠江之畔到博斯普鲁斯海峡,这趟跨越山海的班列,不仅承载着商品与机遇,更串联起中国与欧亚大陆的深度合作。随着“跨两海”通道的成熟,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产业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