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制定并发布《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GB/T 46278—2025)国家标准。该标准首次系统规范了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的指标框架、数据采集规则及结果应用方式,标志着我国个体经济信用体系建设迈入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为破解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优化监管服务提供关键支撑。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标准核心内容:构建全维度信用评价框架
《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国家标准明确了信用评价的四大基本原则:科学性、客观性、适用性和动态性,并从基础信息、经营状况、合规记录、社会评价四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涵盖注册登记、纳税申报、行政处罚、知识产权、消费者投诉等20余项细分指标。
数据采集标准化:标准要求评价数据应来源于市场监管、税务、金融、行业协会等权威渠道,确保信息真实可追溯。例如,经营稳定性指标需结合连续纳税记录与经营场所租赁合同时长综合判定。
分级分类管理:根据信用得分将个体工商户划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四级,为差异化监管与精准服务提供依据。
动态更新机制:规定信用评价周期不超过12个月,支持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实时更新数据,确保评价结果反映最新经营状态。
破解融资困境:信用价值转化为金融动能
我国个体工商户超1.2亿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但长期以来面临融资渠道窄、成本高的痛点。数据显示,仅32%的个体工商户曾获得银行贷款,平均融资成本较企业高出2-3个百分点。
新标准的实施将直接打通信用数据与金融服务的连接通道:
降低融资门槛:金融机构可依据标准化信用报告替代传统抵押物,为A、B级个体工商户提供“信用贷”“首贷贴息”等专属产品。例如,某试点地区银行基于标准指标开发的风控模型,使贷款审批时间从7天缩短至24小时。
扩大覆盖范围:通过整合社保缴纳、水电费支付等替代数据,帮助无抵押、无账本的“信用白户”建立信用档案,预计可覆盖超2000万此前难以获贷的群体。
精准滴灌支持:标准明确将“个转企”意向、科技创新投入等纳入加分项,引导金融资源向高成长型个体工商户倾斜,助力产业升级。
监管服务升级:柔性治理与精准帮扶并行
除金融应用外,标准还为监管部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提供工具箱:
分级监管策略:对A级主体实行“无事不扰”,减少抽查比例;对D级主体增加合规指导频次,帮助整改提升。
政策靶向投放:依托信用分级结果,精准匹配税收减免、创业补贴、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例如,某省根据标准指标识别出15万户“生存型”个体工商户,定向发放稳岗补贴3.2亿元。
“个转企”加速通道:将信用评价与转型激励挂钩,对连续两年获评B级以上的个体工商户,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并给予一次性奖励,推动经营主体提质升级。
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信用基础设施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标准的发布是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纲要》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行动方案》的重要举措。通过统一信用评价规则,可消除区域间数据壁垒,促进个体工商户跨区域经营与融资。目前,标准已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试点,参与银行累计发放信用贷款超400亿元,不良率低于1.2%,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与可复制性。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推动标准与“全国个体工商户发展网”对接,实现评价结果全国互认,并探索与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等场景深度融合,持续释放信用红利。随着标准化信用生态的完善,我国个体经济有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