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再添新动能

2025-07-25 08:12:46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规范提升、转型升级、富民增收、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提出10项具体要求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规范提升、转型升级、富民增收、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提出10项具体要求,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划定发展路径,助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稻渔模式成效显著,稳粮增收“双赢”凸显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智慧的现代传承,通过“以渔促稻、稳粮增效”,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605万亩,同比增长2.6%,生产稻谷约2300万吨、水产品443万吨,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2000元。这一模式不仅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水稻+水产”的双重保障,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稻渔综合种养是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典型实践。在中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背景下,该产业通过拓展水域空间开发食物资源,有效缓解了耕地资源约束,为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了新思路。

  守住底线强化规范,绿色发展成核心要求

  《通知》强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必须牢固树立“以稻为主、稻渔互促、绿色发展”理念,严守“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底线。针对部分地区存在的“重渔轻稻”倾向,要求各地严格落实《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确保水稻稳产前提下科学配置水产养殖空间,防止耕地“非粮化”。

  在技术规范层面,《通知》提出三项重点任务:

  推广标准化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稻虾、稻蟹、稻鱼等主导模式,鼓励开展“稻—渔—菜”“稻—渔—菌”等立体种养试验,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效率;

  强化耕地保护:将水稻种植面积、产量纳入种养基地考核指标,对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零容忍”;

  推进绿色生产: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创新驱动全链升级,联农带农机制深化

  为破解产业同质化竞争、附加值偏低等难题,《通知》明确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技术集成创新:统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等平台资源,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

  装备升级赋能:支持智能化投饵机、水质监测系统等设施应用,推动传统种养向数字化、精准化转型;

  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加工企业与种养基地对接,开发预制菜、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培育“稻渔文化节”“垂钓采摘园”等农旅融合新业态。

  在富民增收方面,《通知》要求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保底收购等方式,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例如,湖北潜江通过“反租倒包”模式,将集中流转的土地返包给农户经营小龙虾养殖,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

  应对全球粮食挑战,筑牢“国之大者”根基

  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粮食生产仍处“紧平衡”状态。《通知》的出台,正是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一“国之大者”的积极回应。农业农村部负责人指出,稻渔综合种养通过“向耕地要粮、向江河要鲜”,既增加了食物总量,又提升了营养供给质量,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根据规划,力争到2028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更加高效,绿色生产体系基本建立,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90%以上,培育100个国家级产业强镇和10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让“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画卷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现实图景。

  结语

  从“种养结合”到“三产融合”,从“技术革新”到“机制创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正以高质量发展回应时代命题。此次《通知》的印发,标志着我国在践行大食物观、端牢“中国饭碗”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067.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