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邮政业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关键作用。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支柱,邮政业通过补齐农村物流短板、强化区域协同、促进要素流通三大路径,正成为打破市场分割、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力量。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城乡均衡发展:三级物流体系激活农村消费潜力
“农村寄递物流不再是‘最后一公里’难题,而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国家邮政局发言人指出,通过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我国已实现乡镇网点覆盖率100%、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超95%。这一网络不仅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更缩小了城乡消费体验差距。
在四川凉山州,邮政企业联合电商企业打造“邮政+电商+合作社”模式,将彝族刺绣、苦荞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寄递网络销往全国,带动当地农户年均增收超3000元;在山东寿光,智能分拣设备直达蔬菜大棚,新鲜农产品24小时内可达北上广消费者餐桌。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地区快递业务量达600亿件,占总量比重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3万亿元。
“三级物流体系的关键在于‘整合’。”通过共享场站、共配线路、共用末端网点,单件农村快递成本较五年前下降40%,时效提升2天以上,真正让农村物流从“亏本买卖”变为“可持续生意”。
区域协调发展:中西部快递增速领跑全国
区域发展不平衡曾是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痛点,而邮政业正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产业链协同破解这一难题。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34%,增速较东部地区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青海、甘肃等西部省份邮件处理能力提升3倍,彻底扭转了“西货东运”的被动局面。
在甘肃兰州,新建的西北邮件快件集散中心引入自动化分拣系统,日处理能力突破200万件,成为连接欧亚的国际物流枢纽;在贵州贵阳,邮政企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合作,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提供定制化供应链服务,助力“贵州制造”48小时内直达全国。
“邮政业正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通过加强铁路、公路、航空与邮政网络的“多式联运”,中西部地区得以深度融入全国产业链分工,2024年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规模同比增长18%,区域间要素流动效率提升30%。
要素自由流动:日均5亿快件背后的市场活力
“每一件快递都是市场活力的‘细胞’。”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11年全球第一,2024年日均揽收量超5亿件,相当于每秒有近6000个包裹进入寄递网络。这一庞大流量背后,是邮政业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链条的重构。
在浙江义乌,邮政企业搭建“跨境包裹一站式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出口包裹时效从7天压缩至3天,综合成本降低25%;在广东深圳,无人机配送网络覆盖城乡,生鲜产品损耗率从15%降至3%以内;全国范围内,邮政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累计超过3000个,带动制造业产值超2万亿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营商环境的优化。邮政业“全过程管理、全网络运行”的特性,天然契合“五统一、一开放”(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联通市场设施、统一要素资源市场、统一商品服务市场、统一市场监管,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改革要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邮政业发展水平与地区市场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带动区域GDP增长0.3%。
展望未来: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
发布会透露,下一步邮政业将聚焦三大任务:一是实施“一村一站”工程,2025年底前实现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全覆盖;二是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寄递网络,重点布局10个国家级快递枢纽集群;三是深化“数智化”转型,推广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应用,将行业平均时效压缩至48小时以内。
“邮政业已从‘连接千家万户’升级为‘赋能千行百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邮政业既是国内大循环的“血脉”,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其高质量发展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