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建院76周年之际,第四届雁栖青年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原始创新与颠覆性技术”为主题,汇聚全国60余家院属单位的160余位青年科学家,通过主题报告、分组研讨、成果凝练等形式,深入探讨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为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注入青春动能。

强化使命担当:青年科技工作者被寄予厚望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指出,青年一代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未来“脊梁”,肩负着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的双重使命。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单纯依赖技术引进和跟踪模仿已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青年科学家需树立“引领未来”的雄心,敢于突破现有认知边界,在关键领域实现原创理论突破与颠覆性技术攻关。同时,强调科研工作者应回归科学本质,保持纯粹的探索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科研文化,为科技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多维度引导:青年科学家分享前沿洞察
论坛特别邀请7位青年科学家及1位博士生代表作引导报告,从不同学科视角阐述对原始创新与颠覆性技术的理解。报告内容涵盖宇宙学理论突破、新型材料设计、生物技术变革、人工智能驱动科研范式转型等多个领域。例如,某研究员结合团队在量子计算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跨尺度耦合设计”新思路,有望解决传统材料性能瓶颈;另一位教授则从生物医药角度,介绍了基于AI的靶向药物筛选平台,可显著缩短新药研发周期。这些报告既展示了前沿成果,也为参会者提供了跨学科思维碰撞的契机。
博士生代表的分享则聚焦科研初心与创新实践。其以自身参与的深空探测项目为例,强调“从0到1”的突破需要长期积累与敢于试错的勇气,呼吁青年科研人员摒弃浮躁心态,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实现个人价值。
分组深度研讨:凝练重大选题方向
为促进思想交融与成果转化,论坛设置基础科学、前沿交叉、战略与新兴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变革等5个专题分组。青年科学家们围绕各自领域最具颠覆性的创新思路展开讨论,例如在基础科学组,关于“室温超导机制”的辩论持续数小时,最终形成“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共识;在人工智能组,参会者提出“AI for Science”框架下的材料基因组计划,拟通过数据驱动加速新材料发现。
经过两天的密集研讨,各组凝练出若干具有战略意义的选题方向,包括高能物理实验装置小型化、合成生物学自动化平台、脑机接口伦理规范等。后续,中国科学院将依托体系化建制化优势,组织跨单位联合攻关,推动这些选题向重大成果转化。
体系化推进:加速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
论坛闭幕式上,主办方透露,将建立“雁栖青年论坛”长效机制,每年围绕不同主题持续深化研讨,并配套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探索性研究。同时,通过搭建跨学科协作平台,打破院属单位间的壁垒,形成“需求牵引、创新驱动、协同攻关”的生态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青年科研团队在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但原始创新成果占比仍有提升空间。本届论坛的举办,正是为了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国科技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七十六载风雨兼程,中国科学院始终是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此次雁栖青年论坛的召开,不仅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吹响了向科技前沿进军的号角。随着一批批颠覆性技术的孕育与落地,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图景正愈发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