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由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汽车质量技术大会在辽宁沈阳举行。来自政府监管部门、行业机构、科研院校及头部车企的5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下的汽车质量技术创新与安全治理展开深度研讨。会议强调,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关键期,中国需以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以协同治理应对新型质量安全挑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主创新:攻克“三化”核心领域技术难题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深度变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车型占比达52%。然而,技术快速迭代背后,电池安全、自动驾驶算法可靠性、车联网数据安全等核心问题仍制约产业升级。
“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负责人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我国需在电池热管理、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例如,针对动力电池热失控问题,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已通过电解液改性、智能热泵技术将热扩散时间延长至30分钟以上,为乘客逃生争取关键窗口期;华为、地平线等企业研发的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算力突破500TOPS,助力高阶智驾功能落地。
会议同步发布《2024中国汽车质量技术白皮书》,提出“到2027年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自主化率超80%”的目标,并呼吁建立跨行业创新联盟,共享测试数据与场景资源,加速技术迭代。
召回管理升级:修订法规应对新型风险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500万辆,质量安全监管面临新挑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中心披露,2024年以来我国累计实施汽车召回320次,其中新能源汽车召回占比超36%,驾驶辅助系统误触发、动力电池热失控、转向助力失效成为主要缺陷类型。
“传统召回模式已难以适应智能电动时代需求。”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修订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将首次纳入“软件缺陷”召回条款,明确车企需对OTA升级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承担主体责任。同时,监管部门将建立“事故深度调查+大数据监测”双轨机制,通过车联网平台实时采集百万辆级车辆运行数据,实现缺陷预警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
标准重构:筑牢智能网联安全底座
智能驾驶系统功能安全、车路协同兼容性、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性……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风险,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启动三项重点工作:
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年内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测评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覆盖车载操作系统、高精度地图、V2X通信等关键环节;
强化高风险领域监管: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机构开展专项整治,严查篡改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目前已立案查处12家违规机构;
推动国际互认:联合德国TÜV、美国UL等机构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认证互信机制,助力中国车企“出海”。
“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理事长张广钦表示,大会将发起“汽车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联合车企、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共建质量技术共享平台,定期发布技术攻关清单与风险预警报告。
协同共治:构建全链条质量生态
会议期间,一汽、东风、长安等12家车企签署《汽车质量技术创新合作宣言》,承诺共享极端工况测试数据、联合开发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则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达成协议,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实验室”,重点攻关车用操作系统内核安全、AI算法可解释性等前沿课题。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史明友表示,作为传统汽车工业大省,辽宁将依托沈阳中德装备园、大连英歌石科学城等载体,打造涵盖电池回收、智能检测、车联网安全的区域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东北汽车产业转型提供支撑。
从技术突破到标准引领,从风险防控到生态共建,第五届中国汽车质量技术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面对全球竞争新格局,唯有以创新为矛、以质量为盾,方能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浪潮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