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万人口拥有量达15.3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七成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会上宣布:截至2024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这一关键指标的突破,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入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高价值专利储备量质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主力军
“高价值发明专利”是衡量创新质量的核心指标。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我国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达215.5万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147.2万件,较“十三五”末增长120%,占比近七成。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环保、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我国已储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专利,例如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专利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些专利不仅代表技术突破,更成为产业升级的‘压舱石’。”清华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崔国斌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的快速增长,反映出我国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趋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关键支撑。
专利维持年限延长,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持续释放
数据显示,我国近四成高价值发明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总量达79.3万件,是“十三五”末的3.1倍。专利维持年限的延长,折射出创新主体市场意识的提升。“企业更注重专利的‘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负责人举例,华为、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通过持续投入研发,在5G通信、动力电池等领域形成“专利池”,不仅巩固了技术壁垒,更通过许可转让实现千亿元级收益。
与此同时,高价值专利的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在医药领域,国产创新药专利授权量较五年前增长200%,多款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显著降低患者负担;在环保领域,污水处理、碳捕集技术专利的转化应用,助力单位GDP能耗下降13.2%,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技术保障。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海外布局护航国际竞争
企业已成为高价值发明专利的“主力军”。目前,全国26.5万家企业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165.1万件,占比76.6%。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每家拥有有效专利超500件,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7%。
在国际市场,中国企业专利“出海”步伐加快。数据显示,我国海外有同族专利的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占比达87%,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例如,比亚迪在欧洲提交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超2000件,支撑其电动大巴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大疆创新通过全球专利布局,巩固无人机领域技术垄断地位。“专利是企业‘走出去’的‘护城河’。”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指出,海外专利布局有效规避了知识产权风险,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区域创新集群崛起,长三角领跑全国
高价值发明专利的区域集聚效应显著。在全球十大科技集群中,我国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南京四大集群入围,覆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三大经济圈。其中,长三角地区以68.5万件高价值发明专利领跑全国,占国内总量的31.8%;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分别以43.8万件和39.4万件紧随其后。
“科技集群的崛起,得益于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的构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分析,以长三角为例,上海提供原始创新策源,苏州、南京等地承接技术转化,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体系。数据显示,长三角专利密集型产业营收占全国比重超40%,成为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
展望“十五五”:从“量”到“质”的新跨越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强化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主线,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完善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并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落地,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我国将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国际创新秩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随着“十四五”规划关键指标的提前达成,中国正以知识产权为杠杆,撬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