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构建“空天地水”立体监测网 河湖库问题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为全面提升河湖库动态监管能力,破解“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妨碍河道行洪、侵占水库库容等突出问题,水利部近日正式印发《河湖库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方案明确,到2027年将基本建成以卫星遥感为主、视频监控和无人机为补充,贯通“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全链条的智能化监测感知网络,实现河湖库问题“发现—推送—处置—反馈”全流程在线闭环管理,为守护江河安澜提供科技支撑。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构建“空天地水”立体监测体系,破解传统监管痛点
长期以来,河湖库管理面临监测手段单一、数据更新滞后、问题发现难等挑战。传统人工巡查效率低、盲区多,难以满足高频次、全覆盖的监管需求。《行动方案》提出,将通过“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检”的立体化监测手段,构建“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感知网络,实现从“人防”向“技防”的跨越。
卫星遥感“全域扫描”:依托高分辨率卫星,对全国河湖库进行常态化智能监测,重点识别“四乱”、非法采砂、侵占库容等行为,覆盖范围广、更新频率高。
视频监控“实时捕捉”:在关键河段、水库大坝等区域布设智能摄像头,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抓拍违法行为并实时预警。
无人机“精准巡检”:针对复杂地形或重点区域,定期开展低空飞行巡查,弥补卫星遥感和视频监控的盲区,提升监测精度。
此外,方案还提出对全国河湖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完善河湖管理数据底板,整合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数据资源,形成“一库一图一平台”的数字化管理基础。
八大重点任务推进全链条闭环管理
《行动方案》围绕“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原则,部署了八大核心任务,覆盖从前端感知到末端处置的全过程:
全国河湖底数摸排:开展河湖库地形地貌、水域空间、管理范围等基础信息普查,建立动态更新的数字化档案。
智能模型研发应用:构建河湖演变预测、风险预警等智能模型,提升对极端天气、人为活动等影响的模拟分析能力。
卫星遥感常态化监测:对重点流域和水库实施月度覆盖,其他区域季度覆盖,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遥感图斑核查“回头看”:对历史疑似问题图斑进行复核,确保整改到位,防止问题反弹。
视频监控与AI融合:在3000个以上关键节点部署智能摄像头,实现违法行为自动识别率超80%。
无人机定期巡检:每年对全国大中型水库、重点河段开展至少4次无人机巡查,形成“空中巡查日志”。
采砂智能监管:在长江、黄河等流域试点采砂船定位追踪和电子围栏技术,严控非法采砂行为。
全流程在线管理平台:打通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各环节,实现问题“一键推送、限时办结、全程追溯”。
强化数据共享与协同联动,提升治理效能
《行动方案》强调,要打破部门数据壁垒,推动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例如,卫星遥感发现的疑似“四乱”问题,将同步推送至地方水利部门和执法机构,形成“监测—核查—处置”联动机制。同时,方案提出建立“河湖库健康档案”,通过长期监测数据评估生态变化趋势,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三年行动,我国将实现河湖库监测感知能力“三个显著提升”:一是覆盖范围显著提升,重点区域监测频次从季度级提升至周级;二是响应速度显著提升,问题从发现到处置的时间缩短至72小时内;三是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河湖库“四乱”问题发生率下降30%以上。
科技赋能守护绿水青山,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行动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河湖库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未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河湖库监测感知体系将进一步融入国家水网建设,为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提供精准支撑。水利部将指导各地细化实施方案,确保任务落地见效,全力守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