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部按季度开展两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份254个大中城市,抽检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5大类133个品种共1.53万个样品,涉及139项农兽药残留等参数,总体监测合格率达97.9%,较去年同期稳中有升。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保持高位,为保障人民群众“菜篮子”“果盘子”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个特性”贯穿监测全程,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为确保监测结果科学反映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农业农村部在监测工作中坚持“随机性、代表性、动态性”三大原则,构建起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的监测网络。
随机性:监测地点动态抽选
每次监测按产品大类,在每个省份随机选取2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覆盖3—4个县(区),避免人为干预。例如,上半年监测中,蔬菜抽检覆盖全国80%以上的蔬菜主产县,畜禽产品抽检覆盖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确保监测范围无死角。
代表性:全链条抽样覆盖
抽检环节贯穿“从农田到餐桌”全流程,既在生产基地、养殖场、屠宰场等源头抽样,也在产地储藏库、运输车辆、批发农贸市场等流通环节取样。数据显示,上半年生产基地样品占比达65%,市场环节占比35%,全面反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点。
动态性:监测参数动态调整
根据部门通报、社会关注热点及农业生产用药实际,动态更新监测参数。例如,针对近期社会关注的抗生素残留问题,新增磺胺类、喹诺酮类等参数12项;对禁用的孔雀石绿、氯霉素等非法添加物保持“零容忍”高压监测。上半年共检测农兽药残留参数139项,较去年同期增加8项,覆盖范围更广、针对性更强。
“四个最严”引领治理升级,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从三方面发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
扩大监测覆盖,强化风险预警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部省统筹,将监测范围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延伸,年内实现全国县域监测全覆盖。同时,建立“监测—评估—预警—处置”联动机制,对潜在风险早发现、早干预。
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有标可依”
加快淘汰一批滞后标准,年内制修订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200项以上,重点补齐小品种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作物标准短板。例如,针对草莓、蓝莓等新兴水果,制定专项残留限量标准,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明确指引。
推进绿色转型,满足多元需求
持续实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行动,支持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上半年,全国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200个、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200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绿色转型成效显现,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治理能力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近五年全国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2023年绿色、有机农产品销售额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12%。在山东寿光,蔬菜种植户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扫码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农药使用记录;在四川丹棱,橘农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产品溢价超30%,畅销高端市场。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优质、特色转型,让人民群众吃得更放心、更健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