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届智慧制药学术产业大会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程翼宇透露,我国首款采用人工智能(AI)技术创制的中药新药仅用2年时间便完成工程转化并实现大规模生产,较传统研发周期缩短一半。这一突破标志着AI与制药工程的深度融合正加速重构新药研发技术体系,推动我国医药工业从“规模扩张”向“数智创新”跃迁。
AI新药研发: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中国速度”
程翼宇在会上指出,传统中药新药研发周期通常长达4至5年,而此次AI创制中药新药通过算法优化药物分子结构、模拟临床试验过程,并依托智能生产线实现精准制造,将研发效率提升50%以上。这一成果的背后,是AI技术在药物靶点发现、活性成分筛选、工艺参数优化等环节的全面渗透。
“AI不仅缩短了研发时间,更提升了药品质量的一致性。”程翼宇举例称,在中药提取环节,AI算法可实时监控温度、压力等参数,动态调整工艺流程,使有效成分含量波动范围从传统方法的±15%缩小至±3%,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十年跨越:从理念到生产力的智慧制药“中国路径”
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伯礼在大会上回顾,过去十年间,我国制药工业经历了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数字化、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中国智慧制药2025杭州宣言》的发布,成为行业数智化转型的里程碑。
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国已建成23条药品智造生产线、9家智能药厂及11个高校联合创新平台,形成“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共同体”。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通则》等四项团体标准,为行业提供了标准化指引。一批药企通过智能化改造跻身省级智能工厂行列,更有标杆企业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与国家级绿色工厂。
“十年前,智慧制药还是概念;如今,它已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程翼宇表示,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制药产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AI赋能医药产业: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价值跃升”
面对AI技术带来的变革浪潮,张伯礼提出四点思考:
积极作为与脚踏实地并重:AI赋能医药产业需结合行业特性,避免盲目追求技术“炫技”;
数转智改需“量体裁衣”: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与技术基础,分阶段推进智能化改造;
技术突破与协同共享并举:构建开放的技术生态,推动数据、算法与设备的互联互通;
创新驱动与价值创造同步:智能化转型需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核心目标。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体系”的目标。程翼宇建议,未来十年应聚焦AI机器人技术在制药场景的落地应用,例如通过智能质检机器人降低人工误差,利用AI能耗管理系统实现节能减排,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迈向“制药强国”。
未来展望:AI制药开启“智变”新篇章
大会期间,多家药企展示了AI驱动的智能工厂模型: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全流程由机器人与AI系统协同完成,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能耗降低25%。程翼宇透露,目前已有超过50家药企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AI制药项目,覆盖中药、化学药与生物药三大领域。
“AI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人类更专注于创新。”张伯礼强调,随着AI技术的迭代升级,未来新药研发将更加高效、精准,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在这场由AI引领的“智变”浪潮中,中国医药工业正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