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以“共同的挑战、共享的未来、更好的大坝”为主题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在四川成都开幕。来自全球80余个国家的水利专家、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气候变化下的水安全、能源转型与大坝技术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倡议:安全、生态、智能大坝引领现代化
中国作为全球河流最多、水情最复杂的国家,始终将大坝建设与国家水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李国英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水利部近年来聚焦“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三大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升级、国际合作,推动大坝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效益转型。
安全大坝:构建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体系,应用北斗监测、人工智能预警等技术,实现大坝安全动态管理。
生态大坝:创新“鱼道”“生态流量调度”等措施,保障河流生态连通性,推动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智能大坝:依托5G、大数据、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智慧水库管理平台,提升防洪、发电、供水综合效能。
“大坝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纽带。”中国愿与各国共享大坝建设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能源转型等全球性挑战。
国际共识:气候变化倒逼大坝功能升级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米歇尔·利诺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全球正面临“三重危机”: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水文事件、人口增长推高水资源需求、能源转型亟需清洁电力支撑。他援引数据称,全球人均蓄水量自1960年以来下降了20%,而抽水蓄能装机容量仅占全球水电的3%,远不能满足可再生能源并网需求。
“我们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建设新大坝、升级老旧水库。”利诺呼吁,全球坝工领域需聚焦三大行动:
提升蓄水能力:通过新建大坝和水库,扭转人均蓄水量下降趋势,保障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安全。
加速水电开发:将水电装机容量从目前的14亿千瓦提升至2050年的25亿千瓦,并大力发展抽水蓄能,支撑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并网。
推动低碳转型:在大坝设计、施工、运维中全面融入低碳技术,减少碳足迹。
成都宣言:锚定能源转型与气候适应
大会期间,与会代表签署发布了《世界成都宣言:大坝在能源转型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宣言提出六项行动倡议:
强化大坝安全标准:推动全球大坝安全认证体系互认,提升极端天气下的抗灾能力。
促进生态友好型设计:将鱼类洄游通道、生态流量保障纳入大坝规划强制性要求。
加速数字化赋能:建立全球大坝数字孪生共享平台,实现风险预警与调度优化。
深化南南合作:通过技术转移、能力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大坝建设。
推动水电绿色认证:制定水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标准。
倡导公众参与:建立大坝建设环境影响透明沟通机制,保障利益相关方知情权。
此外,大会宣布了2024年度国际大坝委员会创新奖获奖名单,中国“白鹤滩水电站智能建造技术”与巴西“亚马逊流域生态流量调度系统”等项目获奖,彰显了全球坝工领域的最新成果。
技术聚焦:极端气候与抗震安全成热点
本届大会设置“适应气候变化的大坝和水库”“面向极端水文事件的堤坝安全”等议题,与会专家分享了前沿技术:
极端气候应对: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提出“弹性水库调度模型”,通过动态调整蓄水位,将洪涝灾害损失降低40%。
抗震安全升级:日本大坝工程中心展示“高密度传感器阵列+AI分析”技术,可提前72小时预警大坝震损风险。
生态流量保障: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推出“鱼类友好型涡轮机”,将水电对洄游鱼类的影响减少90%。
历史回溯:从宣言到行动的全球坝工合作
国际大坝委员会自1928年成立以来,已发布3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宣言:
2008年《非洲能源与大坝可持续发展宣言》:推动非洲水电开发,助力消除能源贫困。
2012年《储水设施与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水库在粮食安全、防灾减灾中的核心作用。
2019年《大坝安全宣言》:建立全球大坝安全信息共享机制,降低溃坝风险。
此次《成都宣言》的发布,标志着全球坝工合作从“安全保障”向“气候适应与能源转型”深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