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揭示我国农民工群体在总量、就业结构、收入水平及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最新动态。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9973万人,较上年增加220万人,增幅0.7%,延续“总量稳增、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发展态势,折射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
总量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就业占比首超54%
报告显示,2024年农民工总量中,本地农民工12432万人,外出农民工17541万人,分别占总量的41.5%和58.5%。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就业结构持续向第三产业倾斜,其占比首次突破54%大关,达到54.6%,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就业占比降至44.7%,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这一“一升一降”的背后,是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显著增强。
产业分化明显:
建筑业就业人数下降:受房地产调控及基建投资放缓影响,建筑业农民工占比降至17.3%,较上年减少1.2个百分点;
制造业就业稳定:制造业占比27.5%,与上年基本持平,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细分领域用工需求增长;
服务业成就业“蓄水池”: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就业占比合计达36.8%,其中快递外卖、家政护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吸纳农民工超2000万人。
“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我国农民工群体正从‘体力型’向‘技能型’‘服务型’转型。”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分析,这一变化既与服务业规模扩张直接相关,也反映了农民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就业灵活性的趋势。
收入稳步增长:月均收入4961元,技能溢价显现
2024年,农民工月均收入达4961元,较上年增加181元,增幅3.8%,连续六年保持3%以上的增速。收入增长背后,技能溢价效应愈发明显:
高技能岗位收入领跑:从事新能源维修、智能制造操作、电商运营等岗位的农民工月均收入超6000元,较传统岗位高出20%以上;
区域收入差距缩小:东部地区农民工月均收入5213元,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为4832元、4756元、4689元,区域间收入差距较上年收窄0.3个百分点;
新业态增收潜力大: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月均收入达5320元,高于传统服务业15%以上,且收入波动性显著降低。
“收入增长不仅源于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024年全国平均上调8.6%),更得益于技能培训的普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负责人表示,2024年人社部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超500万人次,农民工持证上岗率提升至38%,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居住条件改善:人均居住面积24.7平方米,小城市更宜居
报告显示,2024年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达24.7平方米,较上年增加0.7平方米,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居住条件呈现“城市规模越小、人均面积越大”的特征:
超大城市(人口超1000万):人均居住面积21.3平方米,较上年仅增加0.2平方米;
特大城市(人口500万-1000万):人均居住面积23.5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
中小城市(人口500万以下):人均居住面积26.8平方米,增加0.9平方米,其中县城人均居住面积达28.1平方米。
居住质量同步提升:
独立住房比例提高:35.2%的进城农民工拥有独立住房,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配套设施完善:78.3%的农民工住房配备独立厨房、卫生间,较上年提升3.5个百分点;
社区服务优化:62.4%的农民工居住社区提供子女托管、老年食堂等公共服务,较上年增加8.7个百分点。
“居住条件改善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成果。”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指出,中小城市通过产业承接、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农民工的居住成本,成为“新市民”安居乐业的首选地。
专家:结构优化折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农民工群体的结构性变化,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表示,第三产业就业占比突破54%,意味着农民工已深度融入现代服务业体系,成为推动消费升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收入增长与技能提升的联动,则体现了“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趋势。
报告同时指出,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不足、子女教育异地衔接难等问题仍需关注。人社部表示,2025年将重点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并试点“跨省通办”子女入学服务,进一步释放农民工群体的消费与生产潜能。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化与产业升级的加速,农民工群体正从“经济贡献者”向“城市共建者”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关乎2.99亿人的生存发展,更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