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ITER项目突破性进展:全球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竣工

2025-05-02 08:17:26 来源: 综合人民网
  ——中央螺线管磁力可吊航母,中国制造部件已嵌入“人造太阳”核心

  3月30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官网宣布,全球规模最大、功率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所有组件制造完成。这一里程碑标志着ITER项目距离实现“人造太阳”的终极目标——可控核聚变发电——再进一步。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ITER的突破不仅彰显技术实力,更凸显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中的协作智慧。

  “电磁心脏”竣工:磁力可吊航母,中美欧俄部件协同运作

  此次完成的最后一块组件为中央螺线管的第六个模块,由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制造并完成低温测试。该模块重达450吨,长11.4米、直径4.25米,采用铌钛超导材料制成,通电后可产生13特斯拉的磁场强度,相当于地球磁场的28万倍,磁力足以吊起一艘10万吨级航空母舰。

  待该模块在法国南部ITER实验堆现场组装完成后,中央螺线管将与俄罗斯、欧洲和中国制造的六个环形极向场(PF)磁体共同构成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这一“电磁心脏”总重约3000吨,由18个超导校正线圈磁体、6个PF磁体和1个中央螺线管组成,其工作原理可概括为“五步聚变法”:

  燃料注入:将5克氘氚混合气体注入直径19.4米、高11.4米的托卡马克真空腔室;

  等离子体生成:脉冲磁体系统通电,电流达1.5万安培,将气体电离为高温等离子体;

  磁场约束:100万安培的电流在超导磁体中流动,形成“无形磁笼”束缚等离子体;

  外部加热:通过中性束注入和射频波加热,将等离子体温度提升至1.5亿摄氏度(为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

  聚变反应:在极端高温高压下,氘氚原子核发生聚变,释放出相当于500兆瓦发电功率的热能。

  ITER项目负责人指出,该系统仅需50兆瓦的输入加热功率即可维持聚变反应,效率达10倍以上,实现“燃烧等离子体”的自持状态,为未来商用聚变发电奠定技术基础。

  中国贡献:关键部件嵌入核心,超导技术全球领先

  作为ITER项目七方成员之一,中国承担了约9%的制造任务,多项技术成果已嵌入这一“人造太阳”的核心系统:

  极向场磁体(PF6):中国研制的长10米、重400吨的PF6磁体于2021年交付,是全球首个完成安装的大型超导磁体,位于托卡马克装置底部,为等离子体提供垂直稳定性;

  铌钛超导体:中国为PF1、PF5等磁体提供超导材料,其临界电流密度达1000安培/平方毫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超导校正线圈:中国制造的18个校正线圈磁体环绕托卡马克装置,通过微调磁场分布,将等离子体约束效率提升30%;

  包层模块:中国负责的首批增殖包层模块已进入测试阶段,该部件可实现氚燃料自持循环,降低聚变反应成本。

  “中国在超导材料、精密制造和大型部件集成领域的技术突破,为ITER项目节省了约20%的研发时间。”ITER组织磁体系统负责人评价道。

  国际协作:跨越地缘政治的“能源诺亚方舟”

  ITER项目由欧盟、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参与,涉及35个国家、超万家科研机构与企业。尽管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该项目仍保持高效协作:

  技术共享:七方共享专利超2000项,中欧联合开发的“ITER级”铌三锡超导线缆性能提升40%;

  模块化制造:全球300余家企业分工制造100万个零部件,中国承担的磁体系统部件误差控制在0.01毫米内;

  联合调试:中法团队联合开发的等离子体控制算法,将扰动响应时间缩短至0.1毫秒。

  ITER总干事彼得罗·巴拉巴斯基强调:“这一成就证明,人类在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面前能够超越分歧。ITER不仅是科技合作典范,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象化。”

  未来展望:2035年首轮等离子体实验,2050年商用聚变发电

  根据ITER路线图,2025年将启动托卡马克装置真空腔室组装,2035年实现首轮等离子体实验,2050年前后建成首座商用聚变发电站。届时,1公斤氘氚燃料可产生相当于280万吨标准煤的能量,且几乎不产生放射性废物。

  “聚变能源是唯一能同时满足‘清洁、安全、可持续’三大标准的能源形式。”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表示,中国正同步推进“中国环流器三号”“东方超环EAST”等自主聚变装置研发,并计划2030年前建成紧凑型聚变实验堆(CFETR),与ITER形成“技术双轨”。

  随着ITER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竣工,人类向“终极能源”的终极冲刺已进入冲刺阶段。这一突破不仅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更可能成为文明演进史上的新里程碑——正如ITER官网宣言所言:“我们正在为太阳系内的第一颗人造恒星组装心脏。”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410.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