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行业呈现“收入增速回升、利润承压、研发持续投入”的分化态势。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完成业务收入9613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较前5个月提升2.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743.2亿元,同比下降8.3%,降幅较前5个月扩大6.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则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在结构性调整中持续蓄力。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收入增速回升:东部地区贡献超八成增量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上半年,东部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8633亿元,同比增长5.3%,高于全国增速2.2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达89.8%。其中,北京、广东、上海三地合计贡献超60%的收入,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相比之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长乏力。中部地区收入同比下降30%,西部地区增速放缓至2.7%,东北地区则下滑18.8%。分析指出,中部地区降幅扩大或与部分省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迁移有关;西部地区虽保持正增长,但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区域数字化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仍需完善。
京津冀、长三角成增长双核,头部省份“马太效应”显著
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地区表现亮眼,上半年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3310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国比重提升至34.4%。其中,北京凭借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领域布局,收入规模稳居全国首位。长三角地区则以3128亿元、同比增长4.6%的成绩紧随其后,上海、浙江在电商、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创新驱动效应明显。
头部省份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北京、广东、上海、浙江、贵州五地累计收入达8104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扣除跨地区企业)收入的84.3%。其中,浙江以超15%的增速领跑,山西、内蒙古、四川、陕西等中西部省份也实现两位数增长,显示区域数字化政策红利逐步释放。
利润承压:成本上升与竞争加剧双重挤压
尽管收入增速回升,但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3%,降幅持续扩大。业内人士分析,利润下滑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人力、算力等运营成本上升,叠加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加大补贴投入;二是电商、本地生活等领域竞争白热化,营销费用攀升压缩利润空间;三是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研发周期长、回报不确定性高,短期财务压力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研发经费的稳定增长为行业长期发展注入动能。数据显示,上半年互联网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幅达两位数,重点投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6G等战略领域,技术驱动的转型逻辑愈发清晰。
结构性机会:产业互联网与下沉市场成新增长极
在消费互联网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产业互联网成为行业破局关键。工信部数据显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提升至19.5%,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场景加速落地,带动B端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例如,火山引擎、阿里云等企业通过“云+AI”解决方案服务制造业升级,收入贡献显著提升。
此外,下沉市场潜力持续释放。贵州、内蒙古等省份依托数据中心建设、算力网络布局,吸引互联网企业落地区域总部或算力中心,形成新的增长点。以贵州为例,其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20%,成为西部数字化发展的标杆。
展望: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区域分化、利润承压等挑战,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优化区域算力布局,推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同时,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培育智能经济新业态。
市场层面,随着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加速、5G-A(5G Advanced)技术商用推进,互联网行业有望在智能制造、低空经济、智慧交通等领域开辟新赛道。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预计2024年下半年行业利润降幅将逐步收窄,技术驱动型企业将率先迎来估值修复。
结语
上半年,我国互联网行业在“增速回升”与“利润承压”的矛盾中展现韧性,东部地区与重点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产业互联网的崛起以及下沉市场的开拓,共同勾勒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未来,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与技术突破,互联网企业有望在数字化浪潮中重塑增长逻辑,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