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 贵阳 今日,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市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正式拉开帷幕。本届交流周以“智汇人文、教育共融、协同发展”为主题,通过116项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人文教育领域的合作成果,深化“教育+”模式创新,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18年深耕:从教育对话到多领域合作的“贵州实践”
自2008年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以来,这一平台已从单一的教育理念交流,逐步发展为覆盖教育、青年、科技、产业等领域的综合性国际合作机制。18年间,交流周累计吸引超过5万名中外嘉宾参与,推动签署合作协议超500份,成为双方教育合作“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标志性平台。
116项活动:签约、建院、研学,全方位深化合作
本届交流周创新采用“全年常态化活动+集中开幕期”模式,全年共策划116项活动,其中开幕期(7月25日—28日)举办19场核心活动,涵盖教育部长圆桌会议、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联盟成立仪式等;其余97项活动将贯穿全年,包括学科研讨会、文化研学营、产业对接会等。
高层对话凝聚共识:开幕式上,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教育部长,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数字化教育转型”“产教融合创新”等议题展开探讨。
项目落地成果丰硕:据组委会透露,开幕期预计将推动签署各类合作协议(备忘录)60余份,联合建设海外(产业)学院8所、联合研究院3个,互建实习实训基地6个,并成立3个高水准职教共同体或产业教育联盟。例如,贵州大学将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共建“中国—东盟数字农业研究院”,聚焦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则联合东盟6所院校成立“跨境电商职教联盟”,培养区域紧缺人才。
青年交流亮点纷呈:为促进民心相通,交流周特别策划“千名东盟青年研学计划”,邀请1100名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学生来黔开展文化体验、企业实习和社区服务。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索菲娅感慨:“在贵州的研学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活力,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教育+”模式创新: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届交流周突出“教育赋能产业”导向,首次设立“教育+数字经济”“教育+绿色发展”“教育+文旅融合”三大主题展区,展示中国与东盟在新能源、大数据、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案例。例如,贵州理工学院与新加坡理工学院联合研发的“东盟语言AI翻译系统”已应用于中老铁路跨境服务;云南大学与缅甸仰光大学共建的“澜湄生态保护实验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展望未来:打造全球教育合作新标杆
随着《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行动计划(2026—2030)》的起草工作启动,这场持续18年的教育盛会正迈向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新的篇章。
结语
从贵阳到曼谷,从课堂到产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教育为笔,绘就了一幅民心相通、互利共赢的壮美画卷。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这一平台所传递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无疑为区域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