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空气质量持续向好,重点区域治理成效显著。

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1—3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8%,这一降幅反映出我国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4.8%,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民众能够呼吸到清新空气。此外,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8%,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表明极端污染天气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重点区域方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较大。1—3月,该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51.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9%;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6%,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城市,PM2.5浓度为30.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4%,且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同比持平,仅1.1%的超标天数由沙尘天气导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上的有力举措和显著成效。
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同样表现不俗。1—3月,该地区3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4%;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1.6%,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3%,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空气质量的改善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汾渭平原13个城市空气质量也有明显提升。1—3月,PM2.5平均浓度为50.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5.7%,同比上升8.0个百分点;虽然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4.2%,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但整体空气质量改善趋势依然向好。
在168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中,拉萨、张家口等城市空气质量较好,而乌鲁木齐、咸阳等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这一排名结果为各地政府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2025年一季度全国空气质量的改善,得益于我国持续推进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各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扬尘污染防治等工作,同时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力度。未来,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改善空气质量,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