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正式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标志着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全面启动,旨在进一步提升蓄滞洪区的综合防洪能力,为流域防洪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图片来源:
蓄滞洪区作为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关键一环,在抵御流域性大洪水时,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底牌”作用。近年来,在多次重大洪水防御中,蓄滞洪区有效削减洪峰、滞蓄洪水,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根据《行动方案》,到2027年底,我国蓄滞洪区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新增的33处、累计共72处国家蓄滞洪区将基本完成现行规划确定的工程建设任务,另外13处蓄滞洪区建设将稳步推进,13处蓄滞洪区前期工作也将加快开展。届时,蓄滞洪区的主动调控、灵活调度和安全运用能力将得到明显改善,治理管理能力也将显著增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行动方案》锚定“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人安全”的总体目标,以防洪作用突出、启用频繁的国家蓄滞洪区为重点,统筹推进“硬设施”和“软建设”。在完善法规规划体系方面,将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标准,为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加快防洪工程建设方面,将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堤防加固、进退洪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提高蓄滞洪区的防洪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安全设施建设,完善安全撤退道路、避险设施等,确保人民群众在蓄滞洪区启用时能够安全转移。此外,还将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蓄滞洪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水利部对全面推进数字孪生蓄滞洪区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提升蓄滞洪区建设管理、调度运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实现对蓄滞洪区的实时监测、精准预报和科学调度,提高防洪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水利部启动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是加强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三年行动的实施,我国蓄滞洪区的综合防洪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