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中科院金属所突破金属材料“不可能三角”,开启材料科学新纪元

2025-04-11 08:11:26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新成果——首次实现金属材料强度、塑性与稳定性的平衡,为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领域的极端环境关键部件长寿命服役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在众多“国之重器”的运行中,金属材料的疲劳失效难题始终如影随形。万米高空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每秒承受上万次高温高压冲击;跨海大桥的悬索桥主缆,常年扛住百万吨级动态荷载。这些极端环境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提出了严苛要求,而金属材料在强度、塑性和稳定性之间长期存在的“不可能三角”,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

  强度让金属坚固,塑性使金属能被塑造成各种形状,稳定性则确保其在长期使用中不会失效。然而,这三种特性往往难以兼得。金属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其中存在的位错缺陷,当金属受到单向波动外力时,位错会移动、积累,形成不可逆转的变形和裂纹,导致突然断裂,即“棘轮损伤”,严重破坏材料的稳定性。

  科研团队大胆创新,在传统304奥氏体不锈钢中引入空间梯度序构位错胞结构,成功突破了结构材料抗棘轮损伤性能难以提升的瓶颈。通过控制金属往复扭转的特定工艺参数,在其内部引入空间梯度有序分布的稳定位错胞结构,这一过程如同“拧麻花”,巧妙地在金属材料内植入了精心设计的亚微米尺度的三维“防撞墙”筋骨网络。

  当外力来袭时,这些“防撞墙”发挥了神奇作用。它们既能像弹簧一样吸收变形能量,又能在原子层面触发形态转换,在网络内部形成更密集、更细小的“防撞墙”,如同给金属的筋骨网络内注入了会自动修复的纳米“减震器”,赋予了金属“遇强更强”的超能力。而且,整个强化过程均匀发生,避免了局域变形导致破损。

  实验数据显示,引入该结构后,材料屈服强度提升2.6倍,同时较相同强度的不锈钢及其它合金,其平均棘轮应变速率降低了2至4个数量级。这种梯度位错结构作为一种普适性强的韧化策略,在多种工程合金材料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

  这一成果不仅是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更为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极端环境下的关键部件提供了长寿命和高可靠性服役保障。未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们有望看到更坚固、更耐用、更安全的“国之重器”翱翔天际、跨越山海,为我国科技发展和国家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开启材料科学的新纪元。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156.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