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与复旦大学三方共同建设的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迎来重要时刻,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并举行第一次会议。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湿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教育部共同主管,于今年1月获批成立。作为我国湿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平台,其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与责任。实验室聚焦于湿地关键生态过程对多重胁迫的响应机制、湿地环境演变与多功能维持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同时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污染强化净化、湿地近自然修复等关键技术问题。这些研究领域不仅关乎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更与我国的生态安全、气候变化应对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相连。
在科学研究方面,实验室将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领域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原理性主导技术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揭示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有望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这些成果将为湿地固碳增汇、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提供坚实的原创性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支持,助力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技术应用与转化方面,实验室致力于打造成为技术孵化中心。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和产品,推动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研发出的湿地污染强化净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受污染湿地的治理,提高湿地的自净能力;湿地近自然修复技术则能够更好地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实验室还将发挥决策智慧外脑的作用。凭借专业的科研团队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通过参与国家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实验室将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推动我国湿地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
此次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汇聚了国内湿地科学领域的众多顶尖专家和学者。他们将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学术支持,确保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始终紧跟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在第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重点任务和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和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组建,是我国湿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里程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有望成为我国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前沿阵地、技术孵化中心和决策智慧外脑,为我国生态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