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河内蒙古河段全线平稳开河,标志着2024—2025年度黄河防凌工作圆满落幕。本年度黄河凌情整体平稳,未发生凌汛灾害,这不仅得益于水利部门的精心组织和科学调度,也离不开气象、水文等多部门的密切协作与实时监测。
回顾整个凌汛期,黄河上游内蒙古河段于2024年11月27日迎来首凌,随后在12月14日实现首封。中游山陕河段则在12月19日封河,此后上中游封河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下游山东河段虽然出现了三次短暂流凌,但并未发生封河现象。至2025年2月8日,黄河全河达到最大封河长度728.4千米,这一数据虽然较为显著,但相较于近十年均值,仍显得偏短。
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黄河中游封冻河段于1月下旬开始缓慢开河。2月17日,上游封冻河段也迎来了开河的契机。至3月19日,上中游封冻河段已全线开河,凌汛期历时113天,较常年偏早6天结束。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反映了黄河凌情的整体平稳态势,也彰显了水利部门在防凌工作中的高效与精准。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年度黄河凌情呈现出多个显著特点。首先,凌汛期冷空气势力较弱,气温整体偏高。上游河段在3月上中旬开河期间,气温偏高1.9~2.7℃;下游河段在整个凌汛期内,气温也偏高1.1~2.0℃。这一气温变化对于黄河凌情的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本年度黄河凌情呈现出首凌首封晚、开河时间早的特点。上游内蒙古河段首凌较常年偏晚7天,首封则较常年偏晚11天;下游山东河段首凌更是较常年偏晚21天。而黄河干流全线开河时间则较常年偏早6天,这一变化使得凌汛期的整体时长有所缩短。
再者,封冻河段较常年偏短也是本年度黄河凌情的一个显著特点。黄河干流最大封冻长度728.4千米,较近十年均值短了163千米。其中,上游偏短107千米,中游偏短16.4千米,下游则未出现封河现象。这一变化不仅减轻了防凌工作的压力,也为后续的水资源调度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上游封河冰层薄、槽蓄水增量小也是本年度黄河凌情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内蒙古河段固定冰情巡测断面平均冰厚仅为43厘米,较近十年均值薄了8厘米。同时,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最大槽蓄水增量约为7.7亿立方米,也较近十年均值少了1.4亿立方米。这一变化表明,本年度黄河凌情在冰层厚度和水位变化等方面均呈现出较为平稳的态势。
在总结本年度黄河防凌工作的成功经验时,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得益于各级水利部门的精心组织和科学调度,以及气象、水文等多部门的密切协作与实时监测。同时,也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在未来的工作中,水利部门将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防凌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保障黄河安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