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充分发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新材料产业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了《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构建“1+N”的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我国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数据服务平台。
根据《建设方案》,到2027年,我国将搭建起以1个中心主平台和N个数据资源节点为核心的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这一体系将包括30个以上数据资源节点,这些节点将负责采集、处理和存储新材料领域的大量数据;同时,还将开发出30项以上的材料大数据算法软件和工具,以及20种以上的典型关键材料和产品的数据赋能应用示范。这些应用示范将展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巨大潜力。
到2035年,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体系将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数据规模将进入国际第一梯队。这将标志着我国在新材料大数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领先的数据服务平台。
新材料大数据中心被定位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型研发基础设施。它旨在通过机制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式,构建新材料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产品研发中心、数据基础产品和定制化服务提供中心。这些中心将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服务体系,为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功能方面,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将主要承担以下任务:一是构建材料数据汇聚标准和融通平台,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和互联互通;二是加强共性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三是开展材料数据软件产品开发应用,为新材料产业提供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四是提供材料数据公益服务,降低企业获取数据的成本;五是加强材料基因领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六是推进材料数据和技术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建设方案》明确了新材料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首先,要搭建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包括建立中心主平台和布局数据资源节点。中心主平台将以公益性服务为主,负责统筹门户建设、标准制定和规则制定;而数据资源节点则以商业化运营为主,负责数据采集、数据使用和质量控制。
其次,要建立数据流通应用技术体系,包括制定标准规范、建立管理共享机制和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这些措施将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可用性和安全性,为新材料大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要优化新材料大数据技术应用生态。这包括研发关键技术和软件、开展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提供公益服务等方面。通过这些措施,将推动新材料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技术生态体系。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将会同相关单位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资金和数据渠道,加强人才激励、培养和引进,强化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扎实推进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材料大数据中心的逐步建成和稳定运行,我国新材料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