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组织: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院士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成立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07-02 08:03:05 来源: 编辑网
日前,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院士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院士专家创新成果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以“引领全球科创,赋能产业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院士专家、地方政府代表及企业界人士,共同探讨以学科交叉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

  日前,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院士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院士专家创新成果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以“引领全球科创,赋能产业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院士专家、地方政府代表及企业界人士,共同探讨以学科交叉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此次盛会标志着我国国土经济领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迈入协同共进的新阶段。

 

  里程碑意义:构建“大国土”全链条创新生态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席团主席柳忠勤在致辞中指出,院士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是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战略举措,对学会机构优化与业务拓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强调,委员会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国土经济领域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会理事长肖金成进一步阐释了委员会的定位与使命。他表示,委员会将以“大国土”理念为引领,统筹海陆空资源,打破行业、学科壁垒,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通过设立跨学科专项、优化转化机制、打造创新载体等举措,委员会将重点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智慧农业、海洋资源开发等前沿领域的交叉融合,助力“科技之花”转化为“产业之果”。

  首批十大成果发布:量子科技与低碳农业领跑

  成立仪式上,委员会重磅发布了首批十大创新成果,涵盖量子科技、低碳农业、新材料研发等多个战略性领域。其中,《量子探测、量子感知、量子图像数据处理系统、量子激光雷达产品研发与应用》项目引发广泛关注。该项目由多位院士领衔,旨在突破量子技术工程化瓶颈,推动其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另一项标志性成果《富碳智慧农业及全域碳平衡生态圈建设工程》则聚焦农业低碳转型。项目通过集成富碳农业技术、智能控制系统与碳汇交易机制,构建“种植-养殖-碳汇”一体化生态圈,为落实“双碳”目标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此外,石墨烯复合新材料、纳米材料等项目的亮相,彰显了我国在前沿材料领域的研发实力。

  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建“院士专家联合中心”

  为加速成果落地,委员会与昌平未来科技新城、中关村昌晟能源科技示范应用产业联盟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院士专家联合中心”。该中心将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形成“需求对接—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反哺”的闭环生态。

  “创新不是孤岛,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大陆’。”中国工程院院士、委员会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兰娟在签约仪式上表示,联合中心将通过搭建常态化合作平台,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难题,助力关键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院士专家共话未来:学科交叉催生新动能

  论坛环节,与会院士专家围绕“学科交叉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展开深入研讨。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领域专家潘建伟指出,量子科技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例如,量子计算可大幅提升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效率,而量子传感技术则为新材料研发提供了超精密检测手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则强调,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协同。“从卫星遥感监测到基因编辑育种,从智能农机装备到区块链溯源系统,每一项突破都是学科交叉的成果。”他呼吁加强农业领域产学研合作,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跃升。

  展望:打造全球科创高地

  随着院士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的正式启航,我国国土经济领域的创新网络正加速成型。据悉,委员会计划未来三年内培育50个跨学科创新团队,推动100项重大成果转化,并构建覆盖全国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体系。

  “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人类福祉。”柳忠勤总结道,“委员会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全球智慧,突破边界限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结语:从量子前沿到广袤田野,从深海探测到智慧城市,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院士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正点燃全链条创新的星星之火。在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中,一幅以科技赋能产业、以创新驱动未来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879.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