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在上海洋山港成功实施全球首次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接卸作业,标志着我国率先构建起“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存储—船对船接卸再利用”的全链条碳循环生态闭环。这一突破由七一一研究所(以下简称“七一一所”)联合上港集团能源公司、上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为全球航运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创新范本。
技术突破:全球首套船舶碳捕集系统领航
此次作业的核心依托是七一一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系统(OCCS)。该系统通过化学吸收、低温压缩等工艺,实现了二氧化碳综合捕集率超80%、纯度达99.9%的国际领先性能。去年4月,团队已在洋山港完成全球首例船舶碳捕集二氧化碳的船岸接卸作业,但受制于国内港口缺乏大规模回收设施及船岸接卸对码头适配性、船舶吃水等条件的高要求,技术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挑战。
“液态二氧化碳的转运效率与安全性,是船舶碳捕集技术大规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七一一所环保装备事业部总经理苏毅指出,船对船接卸模式突破了传统船岸固定的物理限制,通过动态匹配供受船只,显著提升了操作灵活性,为不同海域、不同航线的船舶提供“随船捕集、即时转运”的解决方案。
攻坚克难:毫米级操作护航全球首创
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接卸作业涉及高精度船位控制、复杂管道密封对接及跨船压力平衡管理,技术难度堪比“太空对接”。据苏毅介绍,液态二氧化碳在-78.5℃低温下储存,任何微小泄漏都可能引发冻伤或气化膨胀风险;而两船随波浪晃动的相对位移需控制在厘米级,否则将导致管道断裂或阀门损坏。
为攻克这些难题,七一一所团队联合多方研发了智能动态定位系统,通过激光雷达与卫星定位实时修正船位偏差;同时创新设计双层保温管道与快速接头装置,将接卸时间从船岸模式的12小时压缩至4小时内,能耗降低30%。作业期间,团队还模拟了10级风浪等极端工况,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生态闭环:碳资源化利用打开新空间
此次接卸的液态二氧化碳已运送至上海化工区,用于合成碳酸酯类化工原料,实现了从“捕集”到“资源化利用”的闭环。据测算,一艘中型集装箱船年捕集二氧化碳可达5万吨,若全球10%的船舶应用该技术,年减排量将相当于种植1.5亿棵树。
“船对船接卸模式不仅解决了海上碳转运的‘卡脖子’问题,更打通了碳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全球海事脱碳中心首席执行官卢月玲评价称,此次实践为国际海事组织(IMO)2050减排目标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后续可探索将液态二氧化碳注入海底地质封存或用于食品级干冰生产,进一步拓展碳经济价值。
产业联动:上海港领跑全球绿色航运
作为全球首个实现船舶碳捕集全链条应用的港口,洋山港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上港集团能源公司透露,未来将联合七一一所建设移动式液态二氧化碳接收站,并探索在LNG加注船上集成碳捕集模块,打造“零碳能源补给舰队”。目前,多家国际航运巨头已表达合作意向,计划在远洋航线部署搭载OCCS系统的船舶。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此次突破不仅巩固了在全球航运脱碳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更通过“技术-装备-应用”的协同创新,为港口城市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随着《船舶碳捕集系统应用指南》等标准的加快制定,一个千亿级规模的绿色航运产业生态圈正加速成型。
从实验室到远洋巨轮,从技术攻关到生态闭环,中国正以创新之力重塑全球航运业的绿色未来。此次洋山港的“破冰”之旅,不仅是一次技术实践,更昭示着人类向“双碳”目标迈进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