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网讯 www.bianji.com 在新能源技术的浪潮中,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简称“青岛能源所”)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其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的武建飞研究员率领团队,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领域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不仅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显著延长了循环寿命,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及成本问题开辟了新路径。
近日,该团队研发的基于硫化锂正极的高比能长循环全固态锂硫电池在国际学术期刊《Small》上发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款创新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600瓦时每千克,相较于当前广泛应用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其能量密度几乎翻了一番,预示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和充电频率的显著减少。更为重要的是,该电池的设计摒弃了稀有金属的使用,从根本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解决锂电正极材料高成本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
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电解质的不同,全固态电池主要分为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大体系。其中,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卓越的离子电导率、良好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以及易于加工的特性,被视为最具潜力的候选者之一。武建飞团队的这一突破,正是基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深入研究与应用,不仅展现了硫化物体系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全球电池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武建飞团队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叠层工艺上的创新,成功解决了行业长期以来的痛点与瓶颈。通过优化叠片技术,他们不仅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还为实现大型车载电池的规模化生产扫清了技术障碍。这一技术突破对于推动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武建飞研究员表示,团队将继续深耕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构建和完善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体系,为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青岛能源所的硫化物全固态软包电池已经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技术验证,并正式进入中试生产线的建设阶段。按照规划,该团队将力争在2026年底前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批量化生产,并投放市场。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将极大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将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